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
因该村内有一条河,河的名字叫“岭背河”,故名。1949年称岭河村农会,1950-1957年称岭河大队,1963年-1986年称岭河乡,1986年后称岭河管理区,1999年改称岭河村委会。岭河村……。 |
黄坑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大坪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1481134201。 |
因以前何姓人家在落居,在塘头、塘肚角两片种植有甘蔗,故名。1949年称蔗塘村农会,1950-1957年称蔗塘大队,1963年-1986年称蔗塘乡,1986年后称蔗塘管理区,1999年改称蔗塘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蔗塘村……。 |
东升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径南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1481129213。 |
存有有一高山名“新洲岗”取其“新洲”两字为村,明代已有此名,故名新洲村。1949年称新洲村农会,1950-1957年称新洲大队,1963年-1986年称新洲乡,1986年后称新洲管理区,1999年改称新洲村村民委员会。新洲村……。 |
该村在清光绪年间被称为“二陂湖下”,不久改为陂洪下。尔后认为洪水有冲陂之义,有陂则湖水不涸,水中生蓬,蓬能护陂,故取陂蓬。1949年称陂蓬村农会,1957前年称陂蓬乡,1958年-1983年称陂蓬生产大队,1983年-1986年称陂蓬乡政府,1989年成立陂蓬管理区,1999年改称陂蓬村委会。陂蓬村……。 |
“崇正”和“坪上”两个村合并后,各取一字而得名为崇上。1958年,在“崇正”和“坪上”两片合并,1978年,又分为“崇上”和“坪上”两个大队。1999年改称崇上村委会。崇上村……。 |
传说坪畲是畲姓人居住的地方,故名。古称坪畲山合作化时成立大新,新群两个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大新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同地名者甚多,后改为原称;2004年11月撤销宋声镇,原属宋声镇管辖的坪畲村委会,现归属水口镇管辖。坪畲村……。 |
因村处地势较低,周围均有村民耕造田地形成一片田洋,故名。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以前曾隶属小丰等行政单位,1958年设立水洋大队,1978年分出陶上、司背、石塘(三个属水西公社)宁江(水口公社)大队,1984年合并后设水洋乡,1989年改水洋管理区,1999年改称水洋村委会。水洋村……。 |
因由新廉村和华峰村合并为一个村,取两村“廉”与“峰”字,得名廉峰,故名。1951年撤销永宁乡称廉峰乡,1961年设立廉峰管理区,1963年称廉峰生产大队,1984-1987年为廉峰乡,1987年4月称为廉峰村,1989年9月改称为廉峰管理区,1999年4月复称廉峰村。廉峰村……。 |
因先蓝姓在此居住先,建的房子都是沿着路,两边建立,呈排状,故名。1951年称蓝排乡,1961年称为蓝排管理区,1963年成立蓝排生产大队,1978年划为三枫人民公社,1983年称蓝排乡,后称为蓝排村。1999年改称蓝排村委会。蓝排村……。 |
村内附近有一座暗石岩,故名。1949年称岩前村农会,1950-1957年称岩前大队,1963年-1986年称岩前乡,1986年后称岩前管理区,1999年改称岩前村委会。岩前村……。 |
原称“黄坑尾”,又称“黄泥坪”,是兴宁至平远、江西的交通要道。1925年,黄槐地方名人曾问吾等人认为“黄坑尾”名字不好听,取当时“黄坑尾”的“黄”字及维新小学前门口的槐树(开黄花)的“槐”字,将“黄坑尾”改为“黄槐”,1987年成立镇政府时,把原黄槐乡分为二个行政区,一为槐西,一为槐东,现称槐东,故名。1987年成立镇政府时,把原黄槐乡分为二个行政区,一为槐西,一为槐东,现称槐东,1999年改称槐……。 |
该地域平地、坡地各占一半,平地曰“坪”,坡地曰“垷”,称为“坪垷”,后简写为“坪见”,故名。1951年属曲塘乡,1958年称坪见大队,1983年称坪见乡,1987年称坪见村,1989年改称坪见管理区,1999年改称坪见村委会。坪见村……。 |
梅州市兴宁市,茅塘村位于兴宁城西五公里,属半山区村,原名茅塘铺,设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时有个亭子,亭子附近有店铺,人站在该地一望,上看一片茅草,下看一片低洼水塘,故名茅塘铺,有兴宁西大门之称,205国道穿村而过,经鸡嫲颈不远就是五华县境,省道225线、226线、官汕线都在茅塘交汇,广梅汕铁路横贯村西,铁路货场建在村东国道旁;902车队在村内设有站点售票及上落旅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