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新圩镇 | 隶属:兴宁市 |
行政代码:441481111 | 代码前6位:44148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3 | 邮政编码:514000 |
车牌代码:粤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17.7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08万人 |
人口密度:17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传说许多年前新圩镇境内没有圩场,群众只能到坭陂、畲坑、水口等镇赴圩,因路途遥远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于是附近群众自发在宁江河畔开始新的交易场所,随着人数及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新的圩场,故名“新圩”。
荣誉排行: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新圩镇人口数量为2.08万人,位列兴宁市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6位。
2021年1月,新圩镇被授予2020年度广东省卫生城镇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新圩镇位于兴宁南部,地处宁江下游,距市区21公里,属半山区。东邻梅县畲坑,西靠坭坡,南接水口,北连永和、径南、东部为山丘地带,总面积117.79平方公里,辖19个村,一个社企居委会,总人口41696人。镇机关干部职工105人。全镇共有37个党支部,党员994人。广梅汕铁路横贯新圩南部。农业生产:我镇共有耕地21895亩,其中水旱田17457。二00二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915亩。全镇共有水果面积5199亩,有柑、桔、橙、荔枝、龙眼、沙田柚等六十多个品种。山地资源莹矿、稀土矿、高品位花岗石资源丰富。全镇有山地12.3万亩,常用耕地2.4万亩已建成一个省级公益林2.6万亩,二个新种速产丰产林荫
历史沿革:
1949年5月18日,兴宁解放,21日由共产党游击队员刘方先、刘槐光等人接管原国民党政府新兴乡公所政权,6月中旬宣布新圩区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成立。
1950年4月,全县16个区并为11个区公所,当时新圩排为第10区,称为水新区公所。
1951年,全县划为15个区,新圩排为第九区(区址坭陂镇)。
1957年1月,撤区并乡,新圩称新圩乡(辖区8个小乡)。
1958年10月,改称为新圩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8年冬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传说一百五十年前境内没有圩场,群众只能到坭陂、畲坑、水口等镇赴圩,因路途遥远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于是附近群众自发在宁江河畔开始新的交易场所,随着人数及…[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中国成立前因山林茂密,常有野山羊出没,故称为“羊角山”。传说该村廖云桃考上举人后,为显赫乡里,炫耀自己,将“羊角山”改为“明星”,新中国成立后写为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是下堡镇管辖的大堡村,后下堡镇和新圩镇合并后由几个村组成一个大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村中建有“汉寿亭”,内设有茶水供应路人,故称茶亭下,后改称为茶星。…[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中国成立前称马步村。建国初该村与东郭顶村成立农会时各取一字,称为步东。…[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内东南方有石狮寨,西北方有鸡灵山,两头有山峰,而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最早定居此村者为从事耕田种地的曹姓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太平军攻打兴宁城时,官兵退在山上安营扎寨进行抵抗,后人称为官峰寨,又称官寨下,后称官峰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前属观丰乡,1960年寨背、大鱼塘合并大队时,各取一字命名,故名寨塘。…[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是“船江”与“添坑”两个村合并后,各取一字而得名为船添。…[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寨位于新圩北部,故名新北。1958年前称“蓝塘”,1958年后称为“新北大队”,1999年改称新北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前属新北大队,1976年由新北、官丰两个大队划出部分,各取一字组建而成新丰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崇新与里湖二个大队合并时,各取一字为“新里大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里湖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新圩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崇正”和“坪上”两个村合并后,各取一字而得名为崇上。…[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最早定居此村之山崖者为石姓人,故名。1978年称石崖生产大队,1983年称石崖乡,1987年称石崖管理区,1999年改称石崖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前的池塘盛产莲藕,故名。1954年—1957年为莲塘乡石崖大队,1958年—1983年分为莲塘生产大队,1984年改莲塘乡,1987年复置为村,1…[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此村居民皆姓“蓝”,在道路旁开设了几间店铺,故称蓝铺,“铺”与“布”同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从蓝布大队分出时,意取“蓝布”的第二大队,故称蓝二。…[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中国成立前,有羊栋坑、泰山、虎二,三个村。新中国成立后,三村合并而各取一字,取虎二的“虎”字和洋栋的“栋”字同音“洞”,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