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水口镇 | 隶属:兴宁市 |
行政代码:441481131 | 代码前6位:44148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3 | 邮政编码:514000 |
车牌代码:粤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3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77万人 |
人口密度:16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38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流经兴宁全境的宁江由此汇入梅江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2年1月,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确定水口镇为2021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创建单位。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水口镇人口数量为3.77万人,位列兴宁市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7位。
2021年1月,水口镇被授予2020年度广东省卫生城镇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水口镇地处兴宁市最南端,由原水口、下堡、宋声三镇合并而成,素有“南大门”和“司城”之美誉,是梅州三大古镇和省中心镇之一,属红色革命老区。镇政府距市区约28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230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兴畲高速、S120线、S225线和梅华公路横跨全镇,梅江、琴江、宁江交错贯穿而过。境内山水资源、矿产资源相当丰富。随着大水口的合成,新的党政班子凭着水口特有的区位优势、中心镇潜能和纯朴的民风,以“三市”战略为指导,大力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诸多有识之士投资置业水口,为水口的建设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众人划浆开大船。勤劳勇敢的水口人民
历史沿革:
解放以来,水口政区几分几合。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成立水口区人民民主政府。
1950年4月,水口、新圩合并为水新区。
1951年7月,丰顺县所辖坪畲、叶华两地划入本区。
同年10月,复设水口区。
1957年,水口区分设水口和水西两乡。
翌年9月又合并为水口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水口公社划分为水口、宋声、下堡3个公社。
1978年3月,又从水口公社分设水西公社。
1983年11月,并水西为水口区。
1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位于兴宁市最南端,因地处宁江与梅江汇合处而命名为水口,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取自村民英勇勤劳,筑坝分涝之意,故名“英勤”。…[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名称因队址(过去)设在水口圩东面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达庄”、“星球”两个农业社合并时各取首字为“达星”,后取“星”的谐音字“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千年前有一邹姓人家迁此定居,因其四周山丘环绕,中间如洞,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古时山岭生长较多荷树,故名。1950年至1958年曾社立荷树乡等行政单位,含达新等。1958年设立荷树大队。1984年设立荷树乡(1978年荷树还…[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四面环绕山丘,所在地呈坑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取自“日益壮大,振兴中华”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石下原分为上石片与下石片,中间有一条湲圳分界,新中国成立后称石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期称为井溪,因“溪”与“下”方言谐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设有一神坛“社官爷”,周围的人都在此祭拜,故起名官岭。…[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升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水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地下党的活动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光华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洋凹堡”的“洋”字,“黄排上”的“排”谐音字“槐”组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是从洋凹堡分出后新建的村寨,故名。1952年属洋凹(坳)堡,1958年从洋凹分出取名洋新,1962年后与盐米合并后取名盐新大队;然后两大队1979年…[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传说该村南塔岗下有两龙洞,一口吐盐,一口吐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处地势较低,周围均有村民耕造田地形成一片田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背山面水,与梅江相映衬下,山峰显得俊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彭姓人先落居,相传村址境内有99条山坑(其中有11条山坑地势低洼很较深,称之为“洞”),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前称柏树村,新中国成立后以革命烈士“刘光夏”之名改称光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宋声河流经境内,在此地与韩江汇合,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黎明前的曙光之意,寓意充满生机、希望,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新中国成立前称“铺头垻”,因村道两旁有口店铺,垻地较多而得名。“布”与“铺”谐音,后改称“布头”。…[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教美、松陂两条河流在此接驳汇合,取接驳的”驳“字同音字“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先锋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水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新中国成立前称下林,1956年办农业化后取名群兴,1961年群兴与先锋合并称兴锋大队,(群兴和先锋各取一个字取名),1979年至1983年两个大队又分…[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国称下堡,新中国成立后,因地处政府机关前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松木坝”和“峭陂”两村各取首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教美旧时有“告尾”“安民告示”两地名,从村头至村尾约有10千米之长,村处山陇形带状延伸至狮子岩山。后以“告尾”与“教美”谐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有两神门,分别是“公王爷”与“社干爷”,取“神”的方言谐音“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有三条横贯东西方向的山岗,“岗”与“江”谐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最早在此地定居者姓宋,又地处山区,故名“宋坑尾”,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宋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下畲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水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因该村地形地貌像一只猫形,后文革时期改为方言谐音“茂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址周围的地片生长许多树木,林木丰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是从坪畲村分迁出新建的村寨,沿用“坪畲”的“坪”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坪畲是畲姓人居住的地方,故名。古称坪畲山合作化时成立大新,新群两个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大新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同地名者甚多,后改为原…[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原居住有九个姓,有九栋屋称九栋寨,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共寨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寨地形似径子(一种捕鱼工具),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