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路李乡 | 隶属:上蔡县 |
行政代码:411722201 | 代码前6位:4117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6 | 邮政编码:463000 |
车牌代码:豫Q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5.5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91万人 |
人口密度:约52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传,明末有一李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来建村,村前河上造一小桥,取名小桥李。清康熙年间村前修大路,更名为大路李。
基本介绍:
大路李乡位于上蔡县城西4公里处,是上蔡的西大门。全乡共辖17个行政村,137个村民组,4.5万人,总面积54平方公里,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东部黄土岗岭,西部低洼坡地,经济以砖瓦窑业、运输、畜牧养殖、林果、种植业为主。
全乡工业发展较快,湾李九龙皮毛厂、肖里王宏源木器制品厂等乡办、村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积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擦亮窗口,外树形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乡现有长发精细化工厂,孵化厂,上蔡金海养鸡厂,上蔡种鸡一厂、二厂,小尾寒羊养殖基地和上海奥立孚花木有限公司等企业,总投资达2.4亿元。
历史沿革:
明代称小桥李。
清康熙年间称大路李,始有大路李之名。
清分属朱孝图朱俭里、孝感里,百汝图汝坟里,召临图临汝里,蔡津图蔡埠里。
1931年南部属第二区(黄埠),北部属第九区(百尺)。
1941年南部属黄埠镇,北部属百尺镇。
1949年南部属黄埠区,北部属百尺区。
1956年分属黄埠、百尺中心乡。
1957年分属黄埠乡、百尺乡。
1958年分属黄埠、百尺人民公社。
1976年由百尺、无量寺、原城郊三个人民公社中析出大路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与当地著名孝子肖铸故里为邻,取村名为肖里王。…[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三年(1370),侯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蔡北华陂。清乾隆四十九年(1476),侯氏一支由华陂徙居于此建村。因与著名孝子肖铸故里邻村,后两村联为一…[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栗氏、胡氏先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蔡建村于此,得村名栗园胡。姓栗的逐渐消失,胡姓的人日益增多,人们遂改村名为大胡。…[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初年(1644),谢氏分支涉蔡于此建村,因村西有姑子堂一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洪武三年(1370),李氏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前官道架一小桥,初名小桥李。清康熙年间,村前官道加宽修成大路,故名大路李。…[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十一年(1654)马氏祖先从大路李乡王灏庄迁此,建村于观音堂边,取村名马堂。…[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唐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筑楼一座奉祀先人,取名唐楼。…[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孟氏先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筑土窑一座,取村名孟窑,后演为孟尧。…[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年间,李氏祖先月宽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于柳堰河南岸河湾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祖先自山西洞县迁此,建村于芦岗西麓,因涧沟纵横取名为涧沟王。…[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由山西洪洞迁来姓聂的兄弟二人在此居住,因地势低洼,故取名聂坡。…[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由山西洪洞迁来姓聂的兄弟二人居此,因地势低洼,故名聂坡。后兄弟分居两村,居南,称南聂。…[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栗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栗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姜氏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古城(今聂坡西)居住,因受水灾迁此,以姓氏取村名姜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三年(1664),十六代孙陈友西平城东9公里陈老庄迁上蔡城西北9公里处,因居蒋河之南,取村名蒋陈。乾隆十四年(1749),改修村中木桥为花岗石桥…[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朱、李二姓于柳堰河上建石桥一座,称朱李桥,后村以桥名,清时重铺于此,改名朱里桥。…[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郝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且西邻大坡,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