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逊母口镇 | 隶属:太康县 |
行政代码:411627102 | 代码前6位:4116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9.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32万人 |
人口密度:约59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逊母口原名兴隆镇,后因东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取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
基本介绍:
逊母口镇原名“兴隆镇”,后因西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故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该镇位于太康县城西15公里处,东靠大许寨乡,南连五里口乡,西与板桥镇接壤,北与清集、独塘两乡毗邻。辖区南北长1.2公里, 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89.7平方公里。许昌至郸城地方铁路,扶沟至太康平原二级公路从境内贯穿,交通便利。全镇辖3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86个自然村。268个村民组,总人口70138人,其中回族2008人, 占全镇总人口的2.9%,多集居在逊母口镇内,现有耕地9.75万亩,镇区以南多为两合土和淤土,以此多为沙土和两合土,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泛区。近几年,镇党委、政府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逊母口镇被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文化旅游:
小吴塔位于太康县城西15公里处逊母口镇小吴村内,属清代建筑。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吴塔通高14.8米,系六角实心、六级砖塔,建于清乾隆年间,一、二层为束腰式塔檐,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太康县第六区(逊母口)。
1958年成立逊母口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为逊母口乡。
1987年改置逊母口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逊母口镇原名“兴隆镇”,后因东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取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后由逊母口镇析置出东街、西街、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逊母口镇原名“兴隆镇”,后因东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取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后由逊母口镇析置出东街、西街、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逊母口镇原名“兴隆镇”,后因东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取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后由逊母口镇析置出东街、西街、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至正八年(1348)贾姓迁此建村居住,取村名为贾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嘉靖八年(1529)温姓迁此建村居住,取名温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六年(1578)邵姓迁此居住,后人丁兴旺形成村落,取名邵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六年(1373)有一陈姓携子挎篮迁此建村定居,称篮子陈村。现演变为兰子陈。…[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八年(1410)高姓迁此建村居住,取名高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十八年(1539)张姓自湾子桥迁此建村,因在村内建有一座月风庙,故取村名月风。…[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付姓迁此建村居住,在村内打了一口井,刚完工此间突然下起了大雨,取村名为井灵付,后来演变为井付。…[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建文四年(1402)郭姓迁此建村居住,取名郭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建文二年(1400)张姓迁此建村,因盖房大多朝阳,世代相人们皆认为该地较斜,故取名斜地张。…[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距离量词取村名,距逊母口镇三里,因村南设有一小渡口,取村名为三里口。…[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二年(1645)村北有一座庙,内设有渡金香炉,称作金香炉店。后因金香炉为人所盗,村人换一铁香炉,又称为铁香炉店。人们以庙为界,因居庙南,故名前店…[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建成文五年(1403)席姓迁此建村居住,且位于后席之南,故名前席。…[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代时期赵姓迁此建村居住,因紧靠运粮河拐湾处,故取村名湾赵。…[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东晋建武二年(318)吴姓迁此建村居住,后村庄规模扩大,取名大吴。1980年分设出大吴西、大吴东。…[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东晋建武二年(318)吴姓迁此建村居住,后村庄规模扩大,取名大吴。1980年分置出大吴西、大吴东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长领岗。清乾隆年间有一叶姓大户携家人迁此居住。故更名为叶岗。由于村落较大,按地理方位又分为叶岗南、叶岗北,此村在北面,故称叶岗北。…[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靖康二年(1127)李姓迁此建村,因以卖布为生,在调线时以井水涤之,凡经井水洗涤的线洁白异常,布上市后竟相争购,故李姓布匹闻名四邻八乡,便以“线李”…[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长领岗。清乾隆年间有一叶姓大户携家人迁此居住,因位置靠南,故更名为叶岗南。…[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康熙元年(1662)姜姓迁此居住,后人丁兴旺形成村落,取村名姜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建一座庙宇,内有玉皇大帝、龙王、关公的塑像,故称三天官庙,由此得村名三官庙。…[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八年(1375)白姓迁此建村居住,取名白庄。…[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柳庄。明崇祯末年(1640)程姓迁此建村定居,后人丁兴旺,在村内盖有楼房,故改柳庄为程楼。…[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吴姓由大吴村分居此地建村,因村庄规模较小取村名小吴。…[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姓氏“魏”取村名,南宋初期有一魏姓从外地迁此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取村名魏庄。…[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东晋时期,名将陶侃的母亲因战乱逃荒流落到此地,战乱平定后,陶侃到此寻母驻扎过一段时间。便取名为“逃母营”,后演化为“陶母营”。…[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梁姓迁此居住渐,成村落,又因村落位于原运河堤上,且村内设有渡口,取名梁堤口。…[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十二年(1673)建村,因位后屯之南(按南为前,北为后的习惯叫法),取村名前屯。…[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于姓在此建村居住,后因此地驻扎过兵营,故取名为于营。…[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三年(1370)黄姓迁此建村,后在村内建有一座庙堂,取村名黄堂。…[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村名为羲城寨。清同治七年(1869)内谢姓较多,有军队在此地附近安营驻扎,后取村名谢营。…[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天启三年(1623)因刘姓在此建村居住,后在西南河上建一座砖桥,取村名刘桥。…[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元大德五年(1301)孙姓迁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大土岗,取名孙岗。…[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建隆三年(962)安姓迁此建村居住,因村南有一高土岗,取村名安岗。…[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庆历六年(1046)程姓迁此居住,村内很早以前就有座庙,故取名老古庙。…[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候陵寨村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逊母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建文年间王姓富户携家人迁此定居,在村内盖起楼房五所,取村名五所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