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高贤乡 | 隶属:太康县 |
行政代码:411627203 | 代码前6位:4116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71.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38万人 |
人口密度:约88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传,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卫国内乱,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春秋时卫国人)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取村名高贤,又名高柴集。
基本介绍:
高贤乡位于太康县西北部,东邻王集乡,南接清集乡,西与芝麻洼乡接壤,北与杞县竹林乡毗邻。全乡总面积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4.9万人,辖29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
高贤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载,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系春秋时卫人,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故取村名高贤(又名高柴集),为县城西北历史较久的农村集镇。
该乡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寿圣寺塔,造型别致,古朴美观,塔心有石碣16块,石雕佛像216尊,为明代石雕中的珍品。另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羔墓和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玉皇阁遗址,以及有着优美传说的七
荣誉排行:
2022年3月,高贤乡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子羔墓位于太康县城西北高贤乡宁庄村东150米处,1989年太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羔墓高2米,周长44米。墓冢为长方形,南北长14米,东西宽8米。墓区散存有汉代陶片,虽群众传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太康县第四区(高贤)。
1958年成立高贤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为高贤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卫国内乱,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春秋时卫国人)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取村名高贤。后起集,改称高贤…[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四年(1416)刘姓迁此建村,因在村内土岗上建一所寺院,故取名刘寺岗。…[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春秋时期(前480),卫国内乱,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春秋时卫国人)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取村名高贤。后因村落较大,一分为…[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春秋时期(前480),卫国内乱,孔子门生高柴(字子羔,春秋时卫国人)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此。因其系七十二贤之一,取村名高贤。后因村落较大,一分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漳北村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八年(1513)田姓迁此建村定居,因开有店铺,故取名田店。…[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漳西村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四年(1416)张姓迁此建村居住,取名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四年(1416)肖姓迁此建村居住,取名肖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元年(1506)南姓迁此建村居住,因这里的地势较洼,同时又与其他村相距较远,故为南洼。…[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由小郭集、杨门、陈门、柳门、后李门、吕家门六个小村连接在一起组成,又因东西窄,南北长,看上去一溜,“溜”与“六”谐音,得名南北六。…[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四年(1416)南边有一溜沙子岗,故叫南沙岗,后演变为南村岗。…[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八年(1420)杨姓兄弟二人分居阳夏(今太康)西北二十五里以河相隔,老大所在村庄,取名大杨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三年(1877)刘姓迁此建村居住,因居住地势较洼,故名洼刘。…[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元年(1465)始成村落,因有一土寨,且潘姓较多,故取名潘寨。…[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五年(1407)周、刘两姓迁此建村,命名刘庄、周庄。因两村相距很近,地势较高,后周姓兴旺,故更名为周岗。…[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漳东村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四年(1416)刘姓较多,因住在大堰沟河旁,故称刘河。…[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十五年(1587)郭姓迁此建村居住,因村庄较小,取名小郭。…[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八年(1472)汪姓迁此建村居住,取名为汪庄。…[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一年(1413)因地势较高且南边有一溜尖土岗,又因村边有塚子,取名尖塚岗。后更名为尖庄。…[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十四年(1417)原叫李芳禹,后更名为夏岗洼,清朝时设有翻沙作坊,从此改称为炉坊。…[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元年(1465)规模较小并建有楼房,故取名小楼。…[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四年(1468)程姓迁此建村,取名程庄。后村落较大,部分村民迁至村北居住另起村落。为区分,位于南部(按南为前,北为后的习惯叫法),改名为前程。…[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元年(1403)有一个大将名为寅考叔住在这里,汪小楼南面土岗子是他的滚马台,后此处居住的村庄便称考叔岗,后演变为考主岗。…[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老黄河,原在老黄河附近设有一摆渡口,取名摆渡。后演变为保渡。…[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三年(1467)王姓从史寨迁此建村定居,取村名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十年(1582)张姓迁此建村居住,因村内有一土寨,故取名张寨。…[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元年(1506)村南头有个筑台,名叫泰山台,村北头有个土岗,土岗与台连在一起,故取名为聚台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