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符草楼镇 | 隶属:太康县 |
行政代码:411627108 | 代码前6位:4116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34万人 |
人口密度:约88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4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该村原名小王庄。明崇祯年间有一符姓财主建楼,并在楼顶套建一小楼,供站岗放哨用,因此得名“符套楼”。后此楼被毁。又因用槐草、桐油等作楼顶,演变为符草楼。
基本介绍:
符草楼镇位于太康县城东南,东靠张集乡、南连淮阳临蔡乡、西与老冢镇接壤,北与毛庄镇、马厂镇毗邻,辖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311国道从境内穿过,交通方便,全镇共辖34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50284人,其中回族40多人,符草楼镇历史悠久,在该镇槐寺有古墓一座,有断碑碣记载:“夏后槐葬此”,-物部门发掘鉴定该处为仰韶、龙山及商、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志。现任镇-朱在红、镇长衡培祥。
镇人民政府驻地符草楼,距离县城13公里,311国道和老冢至马厂公路在此交汇。97年以后,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积极扩大镇区规模,搞活商业流通,在公路沿线新建两层以上商用门面
荣誉排行:
2023年9月,符草楼镇被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太康县第七区(老冢)。
1958年成立符草楼公社。
1983年更名为符草楼乡。
1999年改置符草楼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末符姓家族在此建楼,因用草、桐油等做房顶,取名符草楼。因符草楼村民不断增多,分出东西两个村庄,位于符草楼的东部,取村名为符草楼东。…[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末符姓家族在此建楼,因用草、桐油等做房顶,取名符草楼。因符草楼村民不断增多,分出东、西两个村庄,因位于符草楼的西部,取村名为符草楼西。…[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洪武八年(1375)因姓王的迁此居住,取名王庄。1998年因重名,更名为皇王。…[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末年,一个叫张坤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太康县城东南18公里的岳油坊居住,又买下土地500亩盖了一所楼,唱了一场戏,周村的人都到此听戏,在听戏期间,…[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顺治四年(1647),有一武士,名吴老星,此人武艺高强,名声很大,于是方园百里的难民前来避难,大都以种菜为生,因浇菜时用辘轳取水,又紧靠黑河拐湾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元年(1736)该屯由郭庄、白庄、王庄、申庄四个庄合为一个庄,取名老屯。…[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岳氏家谱》记载,南宋时期岳飞之子岳震自汤阴迁至湖北黄梅县,其孙岳宽自黄梅迁至太康东南二十里岳阁,后改为岳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二年(1822)宋姓村民来祖宋生迁此建村定居,取名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两户李姓人家,取名双李。…[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于地势较凹耕地又多是淤土,取名淤洼。后演变为于洼。后于洼和王庄两个村连在了一起,更名为于王。…[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袁氏家庭人多,自西向东接连有三个袁庄,中袁和西袁之间有一路口,又在最西边,故取名为西袁路口。…[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钱姓人家在此居住下来,取村名钱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贾姓村民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建村居住,取名贾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顺治年间王国贞兄弟四人随其母讨荒到此落户,王国贞为长子,后人丁兴旺,取村名王国贞。…[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三年(1575)王姓村民来祖迁此建村定居,后盖了一座小楼,取名王楼。…[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时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定居,因村子较大,取村名大时。…[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过去村里冯姓人较多,清光绪二年(1876)村内建一祠堂,取村名冯堂。…[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元年(1521),谭姓村民来祖迁此建村居住,因村头建有小桥,取名谭桥。…[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年间(1505)原名为岳家村。后岳姓几人迁此定居,因开有油坊,取名岳油坊。…[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元年(1573)岳飞后代从湖北黄梅县迁此建村,因村中有几条胡同,取名岳古同。后因位置靠西,更名为岳古同西。…[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元年(1573)岳姓从汤阴县迁此建村,因村中有几条胡同,取名岳胡同。后因位置靠东,更名为岳古同东。…[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崇祯二年(1628)张姓三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该地以前有人居住过(故址有砖头瓦砾),取名张老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13年,任姓村民来祖迁此定居,取名任庄。1974年从大李,叶庄,张庄,酒馆各迁出部分农户组建一个新村,取名为新庄。…[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代第八代时期,中国第八代国王讳槐,生前在此地治水,垦荒种田,死后葬于此地,村民取名槐丘。汉朝时期建“帝槐庙”后改称槐丘寺。后被村民改称为槐寺。…[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末年(1911)吴大才从外地迁入此地后建一幢小楼,取村名小吴楼。后来因失火而家破人亡,不久又迁入岳姓人家,而村名仍用小吴楼。…[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嘉庆年间,范店村每天早晨有集市,因徐寨村财主徐天祥办喜事,为购物方便,把范店村的晨集暂迁到明光村,办完事后也一直在明光村起集。范店村群众那时叫“明诓…[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九年(1744)来祖刘青占迁居此地,取村名为刘青占。…[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彩村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符草楼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汪姓村民来祖迁此建村居住,取名汪庄。郑姓村民迁来建村居住,取村名为郑古同。汪庄、郑古同相邻。…[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李姓村民来祖迁此定居建村,取名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周姓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建村,取名周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末年,逢单日有集市,因村中姓岳的人较多,取名岳集。…[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二年(1662)谢姓村民来祖迁居此地,后在村西建有一很大的庙堂,取名谢堂。…[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原名郑阁。后来郑姓家族分多处居住,另起新村名,而郑阁为旧村,又以郑姓较多,后演化为郑老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