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通羊镇 | 隶属:通山县 |
行政代码:421224100 | 代码前6位:421224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5 | 邮政编码:437000 |
车牌代码:鄂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3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4.06万人 |
人口密度:约101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境内白羊山得名。
基本介绍:
是通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面积139平方公里。辖23个村,6个社区,273个村民小组,8500户,96716人,其中:农业人口41159人。耕地面积2.3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4万亩。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93亿元,财政收入1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2元。
交通便利、通讯条件优越。京珠高速公路引线、106国道和即将兴建的宁樟、阿深高速公路穿镇而过,距京广铁路咸宁站和长江水运富池码头在50公里左右;通讯便捷,全镇95%的村组已开通了程控电话,全部安装了闭路电视,形成了强大通信、信息网络。
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明显。农产品主要有蔬菜、瓜果、茶叶、粮油等
荣誉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通羊镇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通羊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通羊镇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命名通羊镇为2018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历史沿革: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建立羊山镇。
南唐显德六年(959年),改名通羊镇。
民国元年(1912年)—1949年,改名城关镇。
1950年10月,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1982年,改名通羊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2003年,城区划成南门桥、马槽桥、双泉、凤池、古塔、新城6个社区,隶属通羊镇管辖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域内古建筑马槽桥得名。2003年成立马槽桥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通羊镇管辖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域内知名景区凤池山得名。凤池社区始建于2003年4月,隶属通羊镇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域内古建筑牛头山古塔得名。2004年4月成立古塔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通羊镇管辖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域内凤泉与莲花二个历史名泉得名。2003年成立双泉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通羊镇管辖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域内古建筑南门桥得名。2003年成立南门桥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通羊镇管辖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洋都社区是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属仁厚里;清代属三都;民国属上永安乡;1950年后,属郑家坪乡,称为郑家坪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建设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建设管理…[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黄金咀村是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属仁厚里;清代属三都;民国属上永安乡;1950年后,属郑家坪乡,称为新塘下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建设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建设管理…[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属兴善里;清代属一都;民国属城关镇;1950年后,属宋家桥乡,分设四斗朱、宋家桥二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建设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属兴国州;明朝属仁厚里;清代属三都;民国属上永安乡;1950年后,属朱家桥乡,称为沙堤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畈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驻地处在石榴峰山寨下方,故以方位与职能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山高林密,沟壑交错,故以地貌与职能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属三都;民国属上永安乡;1950年后,属老屋徐乡,称为茅田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畈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畈泥管理区,改称为茅田生…[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位于富水湖口岸,故以所在位置与职能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成化年间(1465至1487),属通山县水北乡崇仁里城港堡。清康熙元年(1662),属四都永安里关山堡。清同治6年(1870),焦家、程家隶属关山…[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俗称“浙船”雅化后得名。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厦铺区湄港乡,称德船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厦铺区湄港管理区,改称为德船生…[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赤墈、城坑两地各取一个字得名。明成化元年至23年,明朝属永安里;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厦铺区湄港乡,分设赤勘、城坑二村;1…[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年间,湄港堡属水北乡永安里。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厦铺区湄港乡,分设湄港、焦岩、沈家、姜家四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李渡乡,分设明水、李渡、吴兴甫、义石四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李渡管理区,改设为李渡生产大队和明水、…[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属永安里;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李渡乡,分设岭下、中许二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李渡管理区,改设为岭下生产大队和中许生…[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李渡乡,称为泉港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李渡管理区,改称为泉港生产大队;1962年设区建公社,属李渡…[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为唐姓村庄,庄边岗地上有千年古柏数百株,被地舆家认定为诞龙生凤之风水宝地。明代初年(1523年),唐姓人家创办私塾,高薪长聘犀港名师焦祖兰为塾师,教…[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雉水流经境内河段曲如弯月,始称“月亮湾”。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月亮湾汪姓祖人沐清为取净水,在住地中挖掘一口深井,故更名为“井湾”。…[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载,南宋后期端平年间,杨家出了一个统率千军万马,辖管数府的大都督。故此村中文人依据姓氏与官衔,取村名为“杨都”。后来,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后裔由江西修水…[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朝属兴善里;清代属一都;民国属城关镇;1950年后,属郑家坪乡,称为石宕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大路管理区,改称为石宕生产大队;1962年设区…[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代属一都;民国属城关镇;1950年后,属郑家坪乡,称为范家垅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建设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建设管理区,改称为范家垅…[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属兴国州;明朝属仁厚里;清代属三都;民国属上永安乡;1950年后,属衢潭乡,分设衢潭、港背二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畈泥乡;1958年人民公…[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衢潭乡,分设石航、管家二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畈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畈泥管理区,改设为…[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凤梓山村是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属永安里;清代属四都;民国属下永安乡;1950年后,属李渡乡,分设夏家、郑家和阮碧山三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李渡人民公社,改设为夏家、郑家…[详细]
叶金波(1906-1934),湖北通山城关人。又名先雄。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7军副政委、参谋长兼3师政委。1927年6月,叶金波当选为中共通山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和军事工作。8月下旬,任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