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慈口乡 | 隶属:通山县 |
行政代码:421224203 | 代码前6位:421224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5 | 邮政编码:437000 |
车牌代码:鄂L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8万人 |
人口密度:约7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原慈水(今黄沙河)汇入富水之口岸得名。
基本介绍:
位于通山县东部、富水河畔,东接阳新县龙港镇,西连大畈镇,南邻燕厦乡、九宫山镇,北与黄沙铺镇及阳新东源乡交界,是一个典型的库区、山区、老区、边区乡镇。国土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万亩,耕地面积6927亩,辖11个村,1个社区,77个生产组,5311户,2.28万人。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0元。
境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林特、矿产、水产、石材和旅游资源等。林特业主要以柑桔、脐橙、油茶、竹木见长;矿产主要以煤炭、硫磺、铁、黄金等为主;石材业主要以大理石为主;水产主要有银鱼、鳜鱼、黄金鱼、大雄鱼及青虾。
有煤矿3个,年产煤总量1万
荣誉排行: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慈口乡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阳新县。
1950年3月,划归通山县,属大畈区。
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黄沙公社。
1975年,更名慈口公社。
1987年9月,改慈口乡。
1999年秋,慈口、下泉二乡合并为慈口乡。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位于原慈水(今黄沙河)汇入富水之口岸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盛产楠竹(当地俗称大竹),故名。明、清属兴国州慈口里;民国属阳新南乡;1950年划归通山县后,属大畈区慈口乡,分设大竹、贺家两村;1958年人民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境内山岩罗列,高大幽黑,故名。明、清属兴国州慈口里;民国属阳新南乡;1950年划归通山县后,属大畈区慈口乡,称为乌岩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地处慈水(今黄沙河)汇入富水岸口,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属兴国州慈口里;民国属阳新南乡;1950年划归通山县后,属大畈区慈口乡,分设松木、西垅两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黄沙人民公社慈口管理区,改…[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古代有一皇帝南巡至后山,因疲劳而酣睡石上,所带玉玺不翼而飞,遍寻不见,乃抱憾离去。次日石上显现玉玺字迹,至今仍有印章纹络,故始取地名“失印”,后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驻地自然村年代久远,故名。又因境内住所沿山沟而建,故又称“老屋沟”。…[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白岩山而得名。明、清属兴国州慈口里;民国属阳新南乡;1950年划归通山县后,属大畈区下泉乡,分设白岩、大井两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属大畈区…[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地势低,多山泉,故名。明、清属兴国州慈口里;民国属阳新南乡;1950年划归通山县后,属大畈区下泉乡,分设岩山、下泉两村;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盘溪”衍化后得名。清朝时,有位邓姓书生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盘石岩岩祖宗立业”,下联为:“溪水滚滚子孙齐家”。当地遂以上下联首字称该地为“盘溪”…[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曾广种茶叶,遍布茶叶种植基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处在两山之间的峡口处,是下泉、磻溪两村村民进出的必经之地,故名。…[详细]
慈口空心面为通山慈口名牌传统产品。初创于1853年的朱月胜油面铺,距今已有130年历史。空心面的特点是细长空心,复煮不糊汤。主要原料是精面粉、茶油、食盐等。制作的关键是揉面技术。在揉面过程中,须用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