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马集乡 | 隶属:柘城县 |
行政代码:411424206 | 代码前6位:4114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62万人 |
人口密度:约50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马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年间,为寻找堂兄马英、马荣定居于此,始称小马庄。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起集,易名马集。
基本介绍:
马集乡位於县境东北部。东与胡襄乡交界,南与大仵、牛城乡为邻,西与远襄乡接壤,北与商丘肥境毗连。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51213亩。辖22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6800户。31000人,均为汉族。乡人民政府驻马集。
该乡土质多为沙土,两合土,北部有少面积淤土。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花生、西瓜。
历史沿革:
明、清属招贤乡。
民国初置曲岗寺、开荒店、李铁集、索堌堆四牌,属东北区。
1935年设开荒店、高八寨、索堌堆乡联保,属第二区。
1945年分属胡襄、远襄2镇。
1949年分属胡襄、远襄2区。
1977年从远襄公社划出高八寨、马集、马老家、马申楼、马楼寨、陈新庄、林楼、刘楼、吴庄、东史楼、东曲岗寺11大队,胡襄公社划出高楼、索堌堆、程庄、杨庄、曹吴、李楼、张梁庄、戚堂8大队,牛城公社划出谢楼大队,建马集公社。
马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年间为寻找堂兄马英、马荣定居于此,始称小马庄。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起集,易今名马集。…[详细]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马英、马荣自山西移民至此建村,始称马庄。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寨内张氏将楼房卖给马氏,称马楼,演称今名。…[详细]
清代陈、韦两氏迁来,分居左右,各以姓氏名村。后韦氏外迁,陈庄、吴庄连为一体,统称今名。…[详细]
明代,阎氏在此落户,称阎堌堆。明天启年间林氏从福建逃难至此,后发迹盖楼房,故名。…[详细]
东寺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马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万历年间曹氏建村,后发迹盖楼房,故名。…[详细]
明代,谢氏自县城东关迁此,以酿酒伟业,后发迹建楼房,故名。…[详细]
明弘治年间侯氏建村,故名。1949年称戚堂村公所,属胡襄区。1955年称戚堂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胡襄区。1957年称戚堂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胡襄乡…[详细]
元代索氏建村,因靠一高大土堌堆得名。又因村西一条小河--索河,故名。…[详细]
高八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马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闫庙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马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陈新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马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宋代李氏定居于此,称李庄。后有王、丁等氏迁入,因迷信鬼神,建老鬼庙,俗称鬼捂眼庄,1970年改写今名。…[详细]
明成化年间马氏建村,明隆庆年间村民马申楼建房,因此而得名。…[详细]
明代史氏建村,因靠大坑,初名史大坑。清代,建楼房,称史楼。…[详细]
明弘治年间曹氏、吴氏迁此定居,称曹开吴,后有王氏于村西傍庙建村,称王庙;潘氏于村东定居,名小潘庄。1938年村落连为一体,统称曹吴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马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中时期,程氏自今宁陵县,程楼迁此,在此安住,后改为程庄,故名。…[详细]
明洪武二十年(1387)马氏建村,称马庄,后生齿大增,分迁四处,均称此为马老家,遂称今名。…[详细]
明代杨氏建村,故名。因杨氏以烧窑为生,又称杨窑。明成化年间杨氏绝嗣,村废。明嘉靖年间又有杨氏自东北6里杨集迁此,仍名。…[详细]
闫新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马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小张村:位于马集乡东南1公里处,含白腊园等自然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