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伯岗镇 | 隶属:柘城县 |
行政代码:411424108 | 代码前6位:411424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6.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62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0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传刘邦、项羽相聚固陵时,项羽曾屯兵于此,并筑点将台,后人称之为霸王岗,亦称霸王台、霸台。明永乐年间逢集市,称霸岗集。古“霸”“伯”通假,写作今名。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祖籍项城。本姓“芈”,《史记》说:“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羽少有大志,虽读书不成,习武学剑仍不成,就立志学“万人敌”,跟叔父项梁学兵法。一次秦始皇出巡,项羽见车马仪仗威风凛…… 项羽详细信息++
基本介绍:
在广阔的豫东平原腹地,碧波荡漾的惠济河西岸,有一块古老神气的沃土。传说两千年前汉帝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曾在这里称雄争霸。霸王项羽在这里高筑霸王台,以观兵马演练。此时适逢暮春时节,细柳如烟,柳絮飞扬,微风吹来,蔚为壮观。留下“霸岗烟柳”的佳话,成为“柘城八景”之一。后来,项羽用兵大败,西逃乌江自刎。成为历史遗憾。后人赋诗曰:“力拔山兮气自扬,英雄空自悲天亡。至今烟柳犹余恨,风雨萧萧泣千行。”传为千古绝唱。这块古老神气的土地,便是今天的河南省柘城县伯岗乡。
伯岗乡位于柘城县西北部,西邻太康,北接睢县,是商丘、周口两市,柘睢太三县的结合部,是周围数县的商品集散地,商贸物流人流中心,省市沿边
历史沿革:
明、清分属居仁、由义两乡。
民国初置伯岗集、褚岗集、李滩店三牌,属西北区。
1935年属第三区。
1945年置伯岗乡。
1949年分属慈圣、官庄两区。
1958年建伯岗公社。
1984年改伯岗乡。
2014年撤乡设伯岗镇。
伯东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伯岗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伯西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伯岗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代张氏建村,称张庄,1960年易今名。…[详细]
大贺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伯岗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代张宁父子三人迁此定居,村以人名。1949年属官庄区大贺庄村公所。1955年属官庄区大贺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属伯岗乡大贺庄高级农业生产合…[详细]
因处于古庙遗址得名。1949年称贺大庙村公所,属官庄区。1955年称贺大庙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官庄区。1957年称贺大庙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伯岗乡…[详细]
许王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伯岗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代,徐氏建村,称徐庄。后郭氏迁入为望族,易名郭庄。明成化年间杨氏自太康县朱口集迁此定居。…[详细]
明代,郭氏自今大仵乡大梁集迁此落户,故名。村民以养黄牛闻名,俗称郭大牛。…[详细]
元代,翟氏自河北逃难至此建村,后在村东河上架一座便桥,故名。…[详细]
明洪武年间李显武自山西洪洞迁民至此,村以人名。…[详细]
明代吕氏自宁陵县迁此,后建楼房,故名。1949年属官庄区李显武村公所。1955年属官庄区李显武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属伯岗乡李显武高级农业生产…[详细]
清乾隆年间丁氏自今慈圣镇韩相鲁村迁此定居,故名。…[详细]
明代牛氏建村,以村东地势较洼得名,后郭、刘诸氏相继迁入,清代牛氏绝嗣,仍名。…[详细]
原系曹家佃户杨氏所居,明代曹氏由慈圣集迁入,位居蒋河东岸,建楼房,始名曹家楼,简称今名。…[详细]
明弘治年间姬氏建村,并筑有土寨墙,始称姬寨,清代,郭氏迁入,建楼房,繁衍生息,不断壮大,易今名。…[详细]
明永乐年间千户长刘宗尧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始称刘官口。明万历年间村人刘思敬,字双安,配沈阁老(礼部尚书沈鲤,睢阳区人)之外甥女贺氏,显贵一时,村遂以人…[详细]
清代,散沙于此建村,村以人名。后梁氏迁入,散氏绝嗣,逐易今名。今梁氏亦绝,杜氏继居,仍名。…[详细]
明代曹氏建村,清代的陈天培与聂氏相继迁入,后曹陈绝嗣,遂易名。…[详细]
清乾隆十五年(1750)筑寨,易名王寨。清嘉庆二十年(1815)王亮建楼房一幢,称王楼寨。…[详细]
明崇祯年间何氏为宗室公主之婿,封田于此,故名。村西部归黄庄村民委员会,东部归何义傧乡治所。…[详细]
明代王氏建村。1949年称王大庄村公所,属慈圣区。1955年称王大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慈圣区。1957年称王大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伯岗乡王。1…[详细]
王楼寨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伯岗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代邓氏建村,故名。1949年属慈圣区王楼寨村公所。1955年属慈圣区王楼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属伯岗乡王楼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详细]
明代,张氏建村,后修关帝庙,俗称张关帝庙,简称今名。…[详细]
传刘邦、项羽拒兵固陵时,项羽部下一小将戚氏潜隐于此,后因该处地势较高,且西距玉皇庙、南距宝台庙、北距合志庙皆为五六里,称“五里岗”。后以西距刘楼(属太…[详细]
明宣德年间董氏建村,以精通铸造业闻名乡里,得名董炉。清中叶建楼房,称今名。…[详细]
明代,尚氏建村。1949年称尚庄村公所,属慈圣区。1955年称尚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慈圣区。1957年称尚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伯岗乡。1958…[详细]
清雍正年间李氏自今老王集乡后十门李分居至此,以姓氏名村。清道光年间村人李济美,乐善好施,闻名乡里,村遂以人名,故演称今名。…[详细]
明代,魏,王,杨,李靖氏迁居于此,魏姓最多,且聚居胡同两侧,遂称魏胡同,遂易今名。清乾隆年间建孔庙,四方百姓多来朝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