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武胜县 | 隶属:广安市 |
行政代码:511622000000 | 代码前6位:511622 |
长途区号:0826 | 邮政编码:638300 |
车牌代码:川X | 行政级别:县 |
人口密度:581人/km2 | |
辖区面积:95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5.59万人 |
行政驻地:九龙镇 |
地名由来:1914年因与安徽省定远县重名改现名,县沿军名,军以县东武胜山为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武胜山旧名飞龙峰,蒙古主蒙哥攻钓鱼城,屯兵于此;另说取以武取胜之意。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武胜县入选。
2022年11月,武胜县被确定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2022年5月,武胜县被确定为四川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2年4月,武胜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
2022年3月,武胜县被命名为2021年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
2022年1月,武胜县被决定为第一批四川省省级生态县。
2021年12月,武胜县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2021年11月,武胜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区)。
2021年8月,武胜县入围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陇秦雨水汇嘉陵,千里江流绕古城”。长江第二大支流嘉陵江,挟秦岭风雨而南下,历九曲回肠入长江,流经武胜117公里。千百年来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武胜人。近年来,武胜据川东要津之地利,搭伟人故里之巨轮,以其富饶的水能资源,迷人的自然风光,宽松的发展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迅速崛起在巴蜀大地,成为镶嵌在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武胜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大县、生猪生产百强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双拥”模范县、环保模范县。
“最美不过嘉陵水,最浓不过武胜情”,开放、热情的武胜人民热忱欢迎您!
地理位置:武胜县地理座标为北纬30°10′46″—60°32′36″,东经105°56′39″—106°26′50″。县城地理坐标为北纬30°18′,东径106°13′。地处四川省东部嘉陵江中游,广安地区西南部,四川、重庆两省市结合部,东临岳池,西连蓬溪、南接合川,北交南充。东西相距48.5公里,南北相距40.5公里,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426米降到210.3米,形成典型的方山丘陵地貌。武胜是典型的"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浅丘农业大县。
面积人口:全县辖31个乡镇,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84.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森林覆盖率31%。
自然气候: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37.9mm,年平均日照时数1280.8小时,年平均气压977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82.0%,年平均日照率39.0%,年平均风速1.5m/s,主导风向--北东风。全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有常见植物种类1000多种,农特产品资源丰富,是我国蚕丝、生猪、大米重要生产基地。
历史文化:武胜县历史悠久,县境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从事渔猎,农业等生产劳动。商(约公元前16世纪)至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县境相继为巴国、巴郡和巴西郡垫江县(今合川地)。南朝齐(公元479-502年),析垫江县以北地,始置汉初县,属益州东宕渠獠郡,县治在今武胜县烈面镇汉初村。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设置武胜军(与县同级),县名由此而来。1949年12月13日,武胜县和平解放,隶属川北行署南充专区。1952年9月1日,撤川北行署区,属四川省南充专区(1968年6月改称南充地区)。1953年6月23日,县治由中心镇迁沿口镇至今。1993年7月以后,隶广安市。
民族宗教:武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是嘉陵江流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白族、苗族、土家族、藏族等20余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其他民族人口很少。县内民众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目前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有千年古刹永寿寺和 烈面镇小南海(佛教)、沿口古镇黄家及马家清真寺(伊斯兰教)。
商贸旅游:1.商贸方面。极推进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市场消费环境。通过雪花啤酒风情街提档升级,举办“乐游广安,好吃武胜”美食文化节及大型车市联展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武胜消费市场的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亿元,增长18.2%。2.旅游方面。有宝箴塞、沿口古镇、中心古镇、太极湖、秀观湖、唐家大山、三溪渡槽、马家清真寺、黄家清真寺、禹王宫、永寿寺、定远古塔、千佛岩、胜利穿岩、真静书岩等景区和景点。
交通通讯:嘉陵江二桥建设有序推进,省道304线县城过境段公路完成招投标,中滩桥加宽工程竣工通车,新建农村断头公路38.1公里、通乡水泥路28公里、通村公路147.4公里,完成渡改桥2座,整治病危桥347延米、烂路224.1公里,设置客运招呼站牌25块,建成港湾站3个,发展农村客运专线10条;截止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万户。
武胜县辖镇,县府驻地。明万历七年(1579)始建沿口镇,1913年置乡,1953年复置镇,1956年改城关镇,1981年复沿口镇,1987年沿口乡并入…[详细]
武胜县辖镇。明嘉靖三十年为县治所,置护城乡,1935年建镇,1953年县治迁沿口镇,1956年改为民建乡,1964年置中心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1…[详细]
武胜县辖镇。1913年设烈面乡,1955年更名民主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烈面乡,1985年置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43…[详细]
位于县城东北部,与三溪、鸣钟、白坪、和岳池的乔家、朝阳、催龙等乡镇为邻。面积26.6平方公里,人口25346人。有耕地16036亩,其中田地13957…[详细]
武胜县辖乡。1950年置乐善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3.8公里。面积38.6平方公里,人口2.8…[详细]
武胜县辖镇。清属德清里,1913年置万善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22.1平方公里,人口…[详细]
武胜县辖镇。清属德清里,1953年设龙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3…[详细]
武胜县辖镇。1942年设三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鼓匠乡并入建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33.5平方公里,人口2…[详细]
武胜县辖镇。清属仁化里,1913年设走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更名赛马乡,1992年高石、建设2乡并入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9公里。…[详细]
武胜县辖镇。1913年置半边乡,1959年改胜利公社,1983年置胜利乡,1992年桥亭乡并入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47.1平方公里…[详细]
武胜县辖镇。明时为熊家场,1913年设复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金牛乡,1992年置金牛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30.6平…[详细]
武胜县辖镇。清属恩永里,1953年建清平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乡,1992年复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38.6平方公里,人…[详细]
武胜县辖镇。清属恩永里,1913年设街子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永胜乡并入置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30.3平方…[详细]
武胜县辖镇。清属德清里,1913年设兴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更名万隆乡,1992年置万隆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24.1平…[详细]
武胜县辖乡。1929年设礼安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0.5公里。面积18.4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葵树、永镇…[详细]
武胜县辖乡。清属德清里,1913年改为祝家乡,1927年更名为华封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华封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29.3平…[详细]
宝箴塞镇位于武胜县西南部,原为农林乡,全乡幅员面积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5万亩,辖16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367人。20…[详细]
武胜县辖乡。1942年设鸣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6.3公里。面积34.3平方公里,人口2.6万。岳(池)兴(…[详细]
武胜县辖乡。清属升平里,1913年改为石盘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2.5万。嘉陵江…[详细]
武胜县辖乡。清光绪末年设真静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18.4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真静、观滩、银子…[详细]
位于县境东部,与白坪、双星、乐善和岳池的普安、新民、裕民等到乡镇接壤。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11085亩。辖燕子、白楼、皂角、石盆、石花、向阳、双…[详细]
武胜县辖乡。1913年设双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7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人口1.8万。武(胜)罗(渡)公路…[详细]
武胜县辖乡。1913年设鼓匠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并入三溪镇,1994年析复鼓匠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24.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