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科村:位于香营乡东北6公里处。……。 |
民国以前为梅子园四队,在期间有户姓石的人家在本村修房建地基,用石头垒三道石坎用来建房,农村人把地基坎叫庄窠,因为村名为庄科村生产大队。1983年改名为庄科里村民委员会至今。庄科村……。 |
30年代初期,人们为了生活,有牧民迁至此地,为了放牧方便,就定居于此地,有一处能居住人的地方,被划为庄窠,后改名为庄科。1953年始置沙金乡人民政府,1956年划归为白河区公所管辖,1958年划归中共白河公社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恢复改为沙金乡人民公社庄科大队,1983年成立沙金乡人民政府后命名为庄科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庄科村……。 |
据很久以前,因此地有个罗姓的人买了庄窠人的一块地,修房成家,慢慢发展就形成了庄科。1983年改设庄科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庄科村……。 |
人们在这里聚集居住,所以叫庄窠里。1950年建政时为康县平洛区龙坝乡龙家坝村。1955年组建龙坝初级社,后扩建为龙家坝高级社。1956年随龙坝乡划归武都县。1958年并入隆兴公社为庄窠大队。1961年析置龙坝公社庄窠大队。1983年置龙坝乡庄科村村民委员会。庄科村……。 |
以驻地上庄科自然村而得名。庄科二字无法考证。中华民国时期,属望宁乡第八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宁县第四区(南义)第一乡(望宁);1958年成立庄科大队,属瓦斜公社;1959年1月,划归庆阳县什社公社;1962年瓦斜公社回归宁县,庄科大队随属;1983年政社分设时更名为庄科村,属瓦斜乡。庄科村……。 |
清朝末年建村时有牟家在村居住,故命村名牟家庄,后来牟家搬走,但村庄依旧存在,后有人继续居住,又命名为庄科村民委员会。1949年鸳鸯区杨坪乡;1950年6月-1952年7月,设坪道乡,属四门区坪道乡1952年8月又增设南山区,设杨河、坪道两乡,属杨河乡;1955年11月,裁区并社,属杨河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中梁乡;1962年1月属四门区杨河公社;1983年属杨河乡,为庄科村;1986年8月,闫山……。 |
明朝永乐年间,一王姓人家兄弟四人由云南迁至此地,因有一人科举中第,而名庄科。1962年属定汉公社张川大队,1979年11月分出成立庄科生产队,1983年11月改为定汉乡庄科村,2005年撤乡并镇后属城壕镇。庄科村……。 |
庄科村现有人口1700人,耕地2576亩,党员29人,两委班子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位于县城西5公里,省道311公路横穿我村,东靠武馆道,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老党员20多名。解放后,被命名为河北省抗日战争模范村。 ……。 |
庄科村地处桑干河南岸,距县城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现有207户、533口人,其中低保户32户,五保户12户。设4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15名。全村共有党员33名,两委干部6名,村委会成员3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赵全山,村委会主任李博儒。庄科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润,适宜农业种植,林果业现为全村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到953亩。……。 |
庄科村在马辛庄西南1公里处,东为纪辛庄西为小孝子墓村,南靠幸福渠,距县城25公里。清道光年间,马氏立村,取名小马庄,因有四个土台子,村民认为须种花才可吉祥,遂更名庄科。有206户,740人,均为回族,耕地面积 3375亩。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为小麦玉米,养羊3万只。村庄基础设施良好,村庄靓丽。……。 |
庄科村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路桥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0433203204。 |
庄科位于清三营乡东部,距县城30公里,路乡政府10公里。交通相对不便。全村共有323户,938口人,其中常住人口475人,外出人口458人,是清三营乡人数最多的村庄之一。村实有耕地2235亩,林地面积8948.4亩,累计退耕还林3206亩。 ……。 |
庄科村属码头镇管辖。耕地面积17公顷,总人口85,党员9人。村址位于码头镇西南5.7公里处,西有小乐河,南距乡级公路0.5公里,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 |
庄科村是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军屯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1126106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