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以境内曾有一冯家寨子而得名。以境内曾有一冯家寨子而得名。1986年前名为寨子大队,后更名为寨子村。2004年将寨子、殷家、新桥3个村合并,成立寨子村村民委员会,下辖7个组。2014年6月,璧山撤县设区,隶属之。寨子村……。 |
因该地区地形狭长,处于两山之中的沟道中,地理位置特殊,与外界隔绝,形成天然村寨,为寨子沟,后得名为寨子村。1958年隶属于东塬大公社,1960年为寨子大队,隶属于柳树公社。1983年成立柳树乡人民政府,寨子大队改设寨子村民委员会至今。寨子村……。 |
寨子村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20502102223。 |
寨子村基本概况寨子村现有10个合作社,352户,1252人,耕地面积3800亩,其中熟承地2706亩,人均2.13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41元。近年来,全村主要以玉米制种、玉米劳务产业为主导产业,玉米制种面积达2848亩,现有日光温室79座,主要种植品种有耐莫尼塔西红柿、陇椒3号、爱丽舍长茄等新品种,主要推广夏种秋产冬卖、平衡施肥技术等技术,70%的棚效益……。 |
因宋明时期此地有军寨兵安营屯垦,守卫静宁州的西南大门,故名。1958年设寨子大队。1983年改为寨子村民委员会至今。寨子村……。 |
古称罗家寨子,原因为罗姓人氏较多,“文革”后简称为寨子村。1960年隶属太平人民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改名为红星大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更名为寨子大队;1984年划归黄家铺乡人民政府,更名为寨子村民委员会;2003年撤乡并镇,合并到高平镇,现归高平镇人民政府管辖。寨子村……。 |
1949年属安定区,1954年属十字区寨河乡,1958年8月撤销行政村、自然村建置,由乡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农业生产合作社,寨子生产合作社属寨河乡,1958年9月并入高峰公社,1959年归安国公社,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从安国公社划出三合公社,设立寨子大队,1983年7月公社改乡时设寨子村委会,2002年8月撤市设区,更名为崆峒区寨河回族乡寨子村民委员会至今。寨子村……。 |
解放初,为寨子,属沿川大社管辖,1983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寨子大队,属新营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5月,撤社设乡,更名为寨子,同时成立村委会并沿用至今。寨子村……。 |
寨子村,旧称“峪口寨”,俗称“寨子”。村民委员会即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解放前属伪福津镇所辖。建政时为城关区寨子乡。一九五六年建寨子高级社。一九五八年属城关公社寨子大队。一九八三年恢复乡级建制命名寨子村委会,沿用至今。寨子村……。 |
寨子村原属三角乡管辖,1986年成立坡头乡时,从三角乡寨子村的划入,公社化时为三角公社大寨子大队寨子生产队,1986年将寨子村划归坡头乡管辖,后成立村民委员会,命名为寨子村民委员会。寨子村……。 |
寨子村是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马集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22921102207。 |
寨子村地名的由来:据说杨六郎征西时曾安营扎寨,故称为寨子。建国以前属长坝公社管辖,建国后1953年设望关公社叫寨子村,1958年又归入长坝公社。1984年设寨子村村民委员会2015年撤望关乡改望关镇后沿用寨子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寨子村……。 |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岷州卫遣游击韩文将军驻守于此,屯田开荒,建成关隘,石阏古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寨子村同归石阏子生产大队村管辖,1983年改为寨子村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寨子村……。 |
因地势险要,且村内有一堡子,故名。1949年至1953年10月属鸳鸯区区署桦林乡;1953年10月至1955年3月属第五区桦林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属鸳鸯区桦林乡;1956年6月,撤销全部区级建置,属桦林乡;1958年8月火箭公社桦林乡;1962年1月属鸳鸯区桦林公社;1965年8月,撤区并社,属桦林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寨子村,属桦林乡;2015年10月9日经省民政厅审批,改桦林乡为……。 |
在宋朝时期,寨子是个小寨,后至国民党时期改为“寨子乡公所。建国初属索池乡,1951年前后属第二区大川乡,1954年建红星初级社,1958年属小川公社索池大队,1962年划归索池公社,为寨子大队。1983年由寨子生产大队改称寨子村民委员会。寨子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