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龙泉村和象石村合并而来,各取一字,故得名石泉。2007年,原象石村和龙泉村合并组建石泉村村民委员会至今。石泉村……。 |
石泉村地处丁香镇西部,全村下辖17个村民组,465户,1734人,村域面积9.6平方公里。2007年12月石泉村进行了村级规模调整,由原龙泉村和象石村合并而成。石泉村现有耕地1789亩,山林面积23650亩,2002年退耕还林实施后,石泉村充分利用近山、缓坡、建设经济林、生态林和用材林,增加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栽植枫树、阔叶林2000余亩,经济林(杉、松、果、竹等)3600亩,森林覆盖率达……。 |
石泉村位于石壕镇场镇所在地,全村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1208个专业户。辖区户籍人口4362人,常住人口3479人。现有建卡贫困户15户,低保户42户(其中农村低保13户,城镇低保29户)。石泉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4个党小组。共有正式党员117名。办公阵地简介石泉村办公室位于石泉村1、2社之间,紧邻石壕场镇,红军大道的终端。建于2001年,总建筑面积120m2。村级便民服务中……。 |
境内有泉水从石洞流出,故而得名。1958年命名为石泉大队。1984年4月更名为石泉村。2004年10月村组规模调整时石亭村并入石泉村。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石泉村……。 |
村辖境内有一天然石泉,得名石泉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石泉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后为石泉村;2003年村级建制调整时将原青山村和石泉村合并为石泉村;并于同年挂牌设立石泉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石泉村……。 |
据宋朝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建村时,因此地有一座寺庙叫石泉寺,故名。民国时期属太京区;1958年9月,成立石泉村大队,属藉源乡人民公社藉源管理区;1984年5月,撤社设乡,成立石泉村民委员会,属藉口乡;2002年撤乡建镇,属藉口镇,名称沿用至今。石泉村……。 |
据考察,当地因石缝里流出一股优质水,后村落称为石泉村。此前归属历经多次变更,1983年改设村委会属卢河乡,2018年改镇沿属至今。石泉村……。 |
属西巩工委大坪公社时,因有一地名为石桥,桥下有一暖泉,故名。1953年12月由石坪乡改为石泉乡,1961年石泉属西巩工委大坪公社、石泉公社,1966年5月将大坪公社并入石泉公社,辖13个生产队,其中包括石泉大队,1983年公社改称乡,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石泉村村民委员会由此命名并沿用至今。石泉村……。 |
石泉村委会简介恩城办事处石泉村委会地处恩平中心城郊,辖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有11条自然村和11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籍人口516户共1832人。耕地面积1779亩,旱地330亩。拥有水稻1449亩,鱼塘300亩。其余是山地面积3600亩。石泉村设有党小组11个,党员42人。条泉塘、新安、新岗、刘家庄、克石、青联是革命老区。新安、新岗、青联是移民村。……。 |
解放前,属官窑管辖范围。建国后,上、下西坑划入官窑林明乡管辖,石泉浦、铁坑、贤寮(石、铁、贤)则划入山南建和乡管辖。1957年建立官窑公社,上、下西坑划入建和大队。1961年官窑公社分划成几个公社(称小公社),建和大队划归松岗公社管辖,将石泉浦、铁坑、贤寮、上、下西坑从建和划出归马鞍岗公社管辖,分设石泉大队(辖石、铁、贤),西坑大队(辖上、下西坑)。1963年,小公社重新合并为官窑公社,西坑大队撤……。 |
石泉村是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三江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1826100999。 |
石泉村,全村共有6个组,总人口9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人,有耕地面积1332亩,其中田267亩、土1065亩。--人口总数:900人农业人口:893人非农业人口:7人--行政区面积:286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2.0亩--主要民族成分:土家族,汉族发展口号:--所辖村:大土组,冯家坝组,连介池组,茄家坝组,新田组,中堡组生产总值:150.0万元--主要经济产业:烤烟,茶叶名特产品:无办公……。 |
石泉村位于新场乡政府所在地正南面8公里,东与岩腊乡接壤,南抵花石村,北抵六角,西抵龙宫镇,通村公路四通八达,地势荫蔽,紫外线辐射较低,海拔1100米,常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1100mm,具有煤炭、沙石、页岩、土砂、木材等资源。村内有千年古树两棵,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新场乡石泉村属二类贫困村,辖2个自然村寨,总户数216户,总人口 813人,50户、200人以上集中居住自然村2个,少数民族……。 |
石泉村是黑龙江黑河市北安市石泉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231181104201。 |
石泉村 位于正村乡北部,与北沟村、王庄村等为邻。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49户,总人口982人,耕地面积97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300余亩。交通便利,有近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与主干道李仓路相连接。群众收入以农副业和庭院养殖业为主,部分农户种植瓜果、中药材等,人均纯收入3400余元。该村民风纯朴、社会稳定和谐,2005年荣获县级文明村称号。并且紧临万山湖,有着丰富的荒山资源和水资源优势,现有“水上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