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陂村位于山格镇东南部,与高际村、白楼村、铜中村、山格村、小溪镇接壤,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山格镇区1公里,省道207线穿村而过。全村共6个自然村,分别为侯石、顶厝、下厝、庵上、坎仔头、顶楼6个自然村,2011年底总人口为4160人,基本无外来常驻人口。新陂村主要依靠商贸,种植青枣、蔬菜、蜜柚等农作物,该村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8000多元。……。 |
1951年称新陂乡,属第八区(即高堂区)。1958年设新陂大队,属凤江公社。1962年拆凤江公社,归属联饶公社,称新陂大队。1983年设新陂乡,属联饶区。1986年设新陂村委会,属联饶乡。1990年设新陂管理区,属联饶镇。1999年设立新陂村委会,沿用至今。新陂1村……。 |
新陂村是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塘坪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1704108201。 |
自定居时,村中心有一座陂头,故名。1958年设生产队新陂生产队,1999年设立为新陂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新陂村……。 |
因该地筑有一条很长的防洪陂,故名新陂,又因村委会驻地在新陂村,故名。1949年9月属四区永西乡,1951年12月属四区新陂巷乡,1957年12月属新陂村,1958年10月称新陂大队,1984年3月称新陂乡,1987年1月称新陂村民委员会,1989年称新陂管理区,1999年5月改称现名至今。新陂村……。 |
1976年原下坪大队分为三个大队(高陂大队、石陂大队、下洞大队),后因一九八四年成立乡名为新陂乡。1998年为新陂村民委员会至今。新陂村……。 |
该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0-1550),王姓祖先有一次打猎穷追一只黄獠到此时,荒凉之地没有地名,发现此地适宜居住,随即将家搬来建起茅房居住,因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子孙繁衍开荒垦地,兴建水利,栏河修陂,修造新陂头引水灌田而故名为“新陂”。清朝时期,属博罗县苏州巡司署;民国时期,属博罗县第五区,辖四维乡一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二区柏塘区;1950年至1957年,属柏塘乡;1958年,属博罗县……。 |
因此处建成一个大陂头,用于当地村民灌溉农田,故名。1949年-1957年称为新陂乡;1958年-1983年称为新陂大队;1983年-1986年称为新陂乡;1986年-1993年称新陂村委会。1993年-1998年改称为新陂管理区;1998年改称为新陂村民委员会,并沿用此名至今。新陂村……。 |
创村时,因在北面溪上建有一座水陂,故把村命名为“新陂”。明万历年间(1573~1619),惠城北门林氏来此创村。1949年属神泉公社,称新陂村;1964年属前詹公社,为石峻大队辖下自然村;1983年分拆,独立成立新陂乡;1987~1999年改称新陂管区;1999年改称新陂村委会至今。新陂村属前詹镇辖下,离惠城18公里,距镇政府10公里,属纯农业村。全村现有总户数98户,总人口554人,劳动力287……。 |
1953年称新陂乡;1958年称新陂生产大队;1983年称新陂乡;1987年称新陂村委会;1989年称新陂管理区;1999年称新陂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茂名市电白区沙琅新陂村位于电白区沙琅镇东西部。新陂村辖18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547户,人口2867人;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0亩。新陂村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雨量约为,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气候。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村特色经济收入有荔枝……。 |
起名时正好新建了一条河陂,故名新陂。1958年设立为复兴大队,1960年改为易屋大队,1962年恢复复兴大队,1968年10月并入新陂大队。1972年11月划出移陂大队,1979年1月划出群联大队,1984年建乡换届为新陂乡新陂村。新陂村地处新陂乡中心,北邻中塅,西邻群联村、东邻板塘村、南邻移陂村,是乡政府驻地所在。全村共14村民小组,771户农户,农业人口2911人,耕地面积1027.02亩,山……。 |
以陂坑地片冠以新意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杨村区蔡屋乡。1949年后属杨村区刘陂乡。1956年属刘屋陂坑两个高级社。1958年为杨村人民公社新陂大队。1984年为新陂村委会。1988年刘屋析出新陂村。2001年刘屋又并入新陂村。新陂村……。 |
新陂村委情况简介1、基本情况:位于仁和镇西北边,东与新干界埠交界,北与新余市南安乡交界,面积26.5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的1/4,耕地面积5320亩,林地面积19670亩,水面400亩,23个村小组,人口约2310人,人均收入5900元。辖区共有各类水库74座,其中小(二)型水库3座,防汛任务重,压力大。2、党员及结构、村级场所情况:现有党员74人,其中女党员7人,年龄偏高,均龄54岁,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