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下庄村

下庄村

  下庄村位于石涧镇西北部,与严桥镇接壤,县道范团路、石凤路穿境而过,是由村级规模调整前下庄村和闵岗村合并而成。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其中一个为驻外流动党支部,共有党员144名。全村辖耕地2598亩,人口2880人,现有住户656户,19个村民小组。 下庄村山圩相间,农业传统产业以水稻、棉花种植为主。近年来,该村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大力发展苗木种植和家禽养殖业,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种、养殖大户,为全村的……。
  下庄,得名相传与云居寺有关,到寺内朝拜的文武-到此处下马下轿。另一说,与上庄(水头)对应,故叫下庄。下庄村域面积7380亩,耕地面积803亩,417户,867口人,采摘、观光、休闲产业的健全和完善使下庄村成为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
  下庄村:位于北庄村东南11公里处。……。
  下庄村:位于雁栖镇东侧。……。
  因境内下庄而得名,此地四周悬崖陡峭,位于一天坑下的村庄,故名。1953年,下庄村成立,属竹贤乡;1958年,更名为下庄区队,隶属竹贤公社;1961年,更名为下庄大队,隶属竹贤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更名为下庄村,隶属竹贤乡;2004年,合村并组,两合村并入下庄村,隶属竹贤乡至今。下庄村……。
  因该自然村位于玉台山脚下,故称“下庄”。明、清称七都下庄。民国时期设下庄保属龙峰乡。1950年划黎濂乡管辖。1956年成立下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设下庄大队属坂东公社。1961年分设下庄、坪街大队。1964年再度并为下庄大队属塔庄公社。1973年分设下庄、坪街、玉台3个大队。1984年7月改称下庄村委会属塔庄乡人民政府。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塔庄镇人民政府。下庄村……。
  因村呈长形如虾状,原名虾庄,改写霞庄,又因闽南语“霞庄”与“下庄”同音,更名下庄,故名。新中国成立前属南靖县程塔乡外云保,新中国成立初属南靖县第六区下庄乡,1957年划归龙溪县,公社化属龙溪县程溪公社下庄大队,1960年并县称龙海县程溪公社下庄大队,1984年改称龙海县程溪镇下庄村,1993年改称为龙海市程溪镇下庄村委会并沿用至今。程溪镇下庄村严格按照龙海市新农合管理办法,下庄村人口为4729人,……。
  因刘姓肇基立村于上庄村(遗址)的下方,故名。民国33年设复兴保,属下庄乡;1954年设下庄乡,属第二区;1958年改下庄大队,属前进公社,1969年属铁山公社;1984年改为下庄行政村,设立下庄村村民委员会。下庄村……。
  下庄村位于镇境南部,与金凤、游村、高溪、寨门、坑尾5村和管厝乡里林村为邻,海拔380米,千米以上山峰6座,面积22.7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235户,846人,农村实有劳动力417人,耕地面积761.9亩,山场面积2.2万多亩,是个山多地少的村子,年生产食用菌30万袋,2012年农业总产值435万。……。
  因地处大山下,故名。1982年由潘溪大队拆出,设下庄大队;在1984年时更名为下庄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下庄村……。
  下庄村民委员会以驻地下庄村命名,因位于中牌村的下方故而得名“下庄”。解放前属伪南峪乡所辖。建政时属官亭原石坳乡辖。1953年划宕昌。1956年重归舟曲,建为中牌高级社。1958年为大川公社中牌大队。1961年属中牌公社中牌大队。1962年为中牌公社中牌大队。1979年为下庄大队。1983年属中牌乡下庄村委会。2005年合并后属东山乡下庄村委会,沿用至今。下庄村……。
  该村建村时,此处姓何住户比较多,取名三庄何家,村委会现居三庄何家最下,古取名下庄村委会。1949年至1981年之间隶属于临夏县铺川乡;1981年-至今隶属于积石山县铺川乡。下庄村……。
  原为青和大队的两个生产队,1979年将青和大队分为三个大队,分别是青和大队、塔什堡大队、下庄大队。下庄地理以西北高东南低,在青和村的南面,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处于原青和村地势较低的地方。原为徐顶公社青和大队。1980年11月青和大队划归三条岘公社,1979年并将青和大队分为青和、塔什堡、下庄三个大队。1983年更名为下庄村民委员会至今。下庄村……。
  下庄村是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上湾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22922208203。
  下庄,原称韦家下庄,韦家咀子的分庄。相传千年前,韦氏族人原籍四川某地,大迁移时,迁至现咀子居住,后因人口增长,居住密集。因此分户分庄在距咀子较近的下面居住,故称韦家下庄,现称下庄。1983年前称下庄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由下庄生产大队改称下庄村民委员会。2004年前属化垭乡,后属鸡峰镇。下庄村……。
更多资料
旅游搜索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