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村位于府城镇北,距县城1公里。现有人口2351人,总户数620户,外出务工人员160名。耕地面积1860亩,其中旱地1264亩,水田594亩. 山后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1名,村党支部、村委会共有5名干部,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干群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山后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
1979年属石弓公社,1983年属石弓乡,1992年撤乡并镇属石弓镇,2005年山后村与郭黄楼村合并,设立山后村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山后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437公顷,人口4200人,人业人员2191人,二三产业人业人员132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员381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2人,全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 |
山后村座落在汪村镇东边约11公里处,是原山后乡政府所在地,该村风景优美,资源丰富。2008年3月村级规模调整后,山后村由原来的老山后村和郎溪村合并而来,辖河坑口、栈川、坞口、坞里、坞头、下郎溪、上郎溪、里庄8个村民组,总人口1837人。山后村林地面积42227亩,旱地面积56.9亩,水田471亩,茶园面积2093亩。主要经济来源于林、茶和一部分人的外出务工。2010年,我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 |
山后村位于唐集镇政府西北部,西与计集村接壤,东与唐集村相连,环山公路、唐何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682户、2588人。其中:0党员46人,劳动力人口1791人、流动人口482人。耕地面积4836亩,林地面积50亩。新农村建设按规划稳步推进,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人均住房达30多平方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45元,农业以优质水稻和小麦为主,灌溉条件便利;该村矿产资源丰富……。 |
因位于龙头山后,故名。民国时期属海澄县山后乡山后保,新中国成立初期属海澄县第一区山后乡,1957年改名为辉明农业生产高级社。1958年山后与高坑、田边三个高级社合并为建明营。1960年并县称龙海县莲花公社山后大队,1984年改称龙海县海澄镇山后村,1993年改称为龙海市海澄镇山后村委会并沿用至今。山后1村……。 |
原属兴化府莆田县武盛里;民国时期属莆田县埭头乡东湖保;后属埭头区东湖大队;1965年属平海公社东湖大队;1994年属平海镇东湖村;1997年7月从东湖村分村形成山后村委会。平海镇山后村,东临山星村,西临溪边村,南临西柯村,北临东湖村,全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下辖西坑、社边、厝后、店头、西尾、土厝、下塘等7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400多亩,村民以务农为主,地瓜、花生为本村特色产品,本村蕴藏丰富的温……。 |
山后村,位于黄柏乡西南部,直接与福安接壤,距乡所在地22公里,海拔680米,共有土地面积6329亩,耕地面积272亩,林地面积3400亩。下辖1个自然村,全村共2个村民小组,69户296人,其中常住人口65人,流动人口231人(长期外出173人,季节性外出58人),外流人口90%集中在福安。群众主要姓氏有江,农民主要收入是茶叶、太子参。……。 |
因村委会驻山后,原延福县志记载为“崇福里”,后变迁到大山后面,故名。明、清属崇福里;1934年属一区圣安乡;1941年属南山乡称山后保;1946年属凤山镇称茶后保;1950年属四区安济乡;1954年属夏道镇称山后乡;1958年属东方红(夏道)公社;1984年属夏道镇;山后村于1985年间分开“山后村”和“大桥村”;1998年又将“山后村”和“大桥村”合并为“山后村”,1995年底从原高山搬迁到南古……。 |
山后村位于临江镇东南方,距临江镇政府5公里,村道3.5米的水泥硬化路,全村共有6个小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48户,831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党员31名。全村村域总面积0.9万亩,耕地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6000亩,其中毛竹山面积980亩,浦城丹桂面积120亩。主产粮食和蔬菜、烤烟等农作物。山后村以“五要”工程为载体,以“168”党建科学规划为抓手,村民满意为目标,扎实落实村基础建设工作……。 |
山后村位于诏安、云霄、东山三县交界处,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34人,设有1个党支部、党员数72人,十三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数35人,村财年收入80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耕地面积1907亩、咸水养殖池面积400多亩、滩涂面积500多亩。农产品以青枣、青梅、龙眼为主,海产品以养殖海蟹、虾、鱼为主。我村处于沈海高速公路东山出口处,交通方便,是企业投资办厂的选择之地,目前已有几家名牌企……。 |
山后村距南安市区有30公里,在眉山乡驻地东南部2公里,东部与金淘镇文山村交界,西部与眉山乡前进村相邻,南部与观山村接壤,北部与田内村相连。山后村委会设在下厝,聚落在大幕寨东麓山谷间,呈半月形分布,有下厝、摈抛垄、碣下等3个自然村,有11个村民小组,186户950人。耕地面积412亩,山地面积3130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种植有马尾松、速生林、茶叶。有学校、卫生室各一所,公交站一座。山后村道横贯乡……。 |
高山镇东侧有一座山,村置山之后侧,故名。宋属崇德乡,平下里,有岗峰境。1943年属高山镇为后保,分12甲。1950年属4区垄上乡。1958年属高山公社,为山后大队。1984年9月改大队为村委会,属高山镇。山后村……。 |
。1940年属湖西乡连山保,1944年改属卿莲保,解放初属第六区(赤湖区)1952年10月属第10区(湖西区)前山乡,1958年9月属赤湖公社湖西管理区丰卿大队所管辖,1961年7月成立湖西公社,1984年8月改为湖西畲族乡,1985年4月从丰卿分出设立山后村,自命名起沿用至今。山后村……。 |
地处际坑后山的后面,故称。又因山后村后门山叫黄家山,村在山之后,故名。黄姓始祖黄七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由西浦黄家宅迁居黄家坑,传至第五世,黄千二兄弟五人再迁新厚,至今传32世。土改时属第五区(南阳区)武溪乡。1961年归武溪小公社。1965年归西浦公社武溪大队。1970年西浦公社改为犀溪公社仍属武溪大队。1980年10月从武溪大队分出设犀溪公社山后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为犀溪乡山后村委会……。 |
山后村,原称山厚。1958年由谐音改称山后。明清时期属积德乡龙涓里山厚乡;民国35年(1946年)属龙涓乡西霞保。1949年属第九区下洋乡;1952年为九区下洋乡;1958年属龙涓公社下洋大队;1961年为龙涓区下洋公社山后大队;1965年撤区及小公社建制为龙涓公社山后大队;1984年改为龙涓乡山后村委会。山后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