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峡口村几户人家迁来在此地立村。因该村位于峡口南面的山脚下,故名南庄。因重名,更名为南社。因村委会建于此,故名南社村民委员会。1949年隶属二区。1958年9月属城关公社,成立南庄大队。1974年2月属银郊公社。1984年3月属银郊乡,改名为南社村民委员会。2001年3月撤乡并镇,属箕城镇。南社村共有160户人家,410口人。其中,村两委成员8名,村民代表13人,党员32名,全村耕地面积130……。 |
南社村基本情况 一、土地基本情况土地面积2660亩,其中耕地面积2330亩,林地面积330亩。二、人口情况全村450户,1695人。三、商贸场所1个,新农欣商店。四、食品企业1个,泽州县太行荣盛农业专业合作社,工厂化栽培,2008年10月成立,法人代表孟桂连,占地面积15亩,一期员工人数60人。五、养殖业1、董勇养鸡合作社,2008年11月成立,负责人:韩花瓶,养鸡25000只,年收入220万元。……。 |
当时,附近有五个自然村,根据方位分别为东、西、南、北、中社,该村居南,故名。1958年8月,设立南社村生产大队;1984年5月,撤销南社村生产大队,设立南社村民委员会。2000年12月,根据盂政发(2000)64号文件通知,原南社乡后沟村并入南社村。西烟镇南社村是全镇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人口1680人,520多户,五保户有17户,农业人口有1438人,精壮老力有六、七百人,党员38名……。 |
此地近九原山,草深虫多,元以前称平山南,南蛇村,南厦村。元代初年于九原山建百神庙,各村祭祀先到此集中,遂改为南社。 南社村位于县城以北10公里处,有“新三线”通过,交通便利,资源较为丰富。全村共有353户,1530人,耕地面积3373亩,其中水浇地2500亩,有6个居民组。49名党员,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全村仍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今后努力方向:村两委努力强化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南社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南社村生产大队、南社村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南社村大队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复名南社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我国实行政社分设,撤销南社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设立南社村村民委员会,简称南社村村委会。南社村……。 |
南社村基本情况简介南社村位于洪井乡5公里处,毗邻207国道南面。全村75户,共231人,其中外出务工约78人。有低收入家庭7户,18人,低保户共有20户,21人,参加养老保险224人,参加合作医疗231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南社村农田面积约561亩,退耕地约23亩。南社村主导产业为种植。无村集体收入。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2009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新农村建设……。 |
这一带以东峪沟奶奶庙会为由,方圆十几千米村庄分别为东、南、西、北、下五片为五个社,南社为南片驻地而取名“南社”。因村民委员会在此,故名。历为主村,新中国成立后,随行政体制变化,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为南社生产大队,属北社乡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为南社行政村至今。南社村……。 |
据传,明姜由昏羌演变而来,羌是随夏禹治水的戌羌族,大多居住在霍泉上游,与汉人杂住一起,以农为主,因其鲁莽,汉人称为昏羌。后来他们帮助武王伐纣,在介休打败周羌。春秋时又与晋兵合作击退秦兵,有了社会地位,改称为明羌,由于羌字不雅才改为明姜。还有一种说法:相传这里干旱少雨,庄稼常年收成不好,有只黑猪便从现在的霍山脚下的河中往这个方向拱出一条渠,到了现在的地方,天刚明,便叫“明角”,后来不知何故,改为“明……。 |
南社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02107999。 |
据传南社原是西六支南面的社房,后因人口增多,脱离西六支乡管辖,故名南社。1949属七区行政区,1950年到1951年属三区辖行政村,1952年属二区行政村,1953年属二区南社乡自然村,1954年属南社乡,1958年至1960年属城关(超英)公社辖南社管理区,1962年属西六支公社辖生产大队,1984年属西六支乡村委会至今。2021年撤并西六支乡,并入昭馀镇,属昭馀镇管辖。南社村……。 |
南社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921102999。 |
从前,高都、保福、南社共分为十三社,南社位于高都村的东南面,故名南社,因与大阳镇的南社重名,故更名为大南社。1956年建立大南社大队,1984年改为大南社村村民委员会。1956年属高都乡,1962年属高都人民公社,2000年12月撤乡并镇属高都镇。南社村位于高都镇镇政府东一公里,全村共有1700口人,分5个村民小组,耕地1964亩。现有0党员39名。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是个典型的农业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