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村位于时村镇区西北,奎河岸北,林口大桥桥口,与镇区隔河相望,是镇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道,东临东风村双桥,西邻棒场村,北面与梁寨村接壤,一个自然庄,人口2700人,耕地面积3200多亩。林口村现有党员52人,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有解家、林东、林西、林前、林后、赵家、丁家、乔家八个党小组。林口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素有劳务输出的优势,在全镇处首位,最多高达千余……。 |
此地为一狭窄的山口,生长有几棵较大的树木,得名林口村。原名大明村;1951年属于竹园乡;1953年划入天台乡;1955年随乡并入双店乡;1958年为平安公社林口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后为平安乡林口村;2003年村级建制调整时将原长槽村和林口村合并成林口村;并于同年挂牌设立林口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林口村……。 |
因此村以前是一片树林的出口,故名林口村。由林口、灵官2村合并而成。1950年9月属太和乡,1958年由村改为生产大队,属太和公社;林口、灵官村原名分别为双河大队、复兴大队,因重名,1981年1月13日涪府发18号文批准更名为林口大队、灵官大队;1984年1月大队改村、公社改乡后属太和乡,1992年属马武镇,1998年属太和乡,2002年12月,将灵官村并入林口村,并设立村民委员会。仍属太和乡,20……。 |
林口村,因村后有榕树群,林旺草密,置村于林外,故名。明朝时期属信义乡同信里18都;清朝时期属黄田铺;民国时期先后属第八区、三民保、碧溪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第九区、黄塘区、黄塘公社、黄塘乡、紫山镇管辖,先后称林口乡、杏林大队、林口大队;1984年改为林口村委会。林口村……。 |
因该地早先树木稀少,无人居住,后植树造林,故称林口村。1984年设立林口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林口村……。 |
在民国时期,就因临朐,森林覆盖面积大,生态环境很好,地处,山谷地带,村内有一条天然的小溪,四季水流清澈,水质甘甜而得名林口村。1961年前属祁坝村,1962年为林口生产大队,1983年5月由林口生产大队改称林口村民委员会。2004年前属王磨乡,撤乡并镇后属王磨镇。林口村……。 |
林口村与礼县相邻,当时,草原茂盛,森林茂密,林口距离森林很近故称为林口村。据查,解放前一直是闾井区管辖。1953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闾井人民公社,相当于一个乡,只有八郎,小林,闾井三个公社,林口村属于闾井公社管辖,称为林口大队。分为五个小队,分别是林边队,林堡队,大家对,前进队,哈五队。1981年撤销公社成立乡镇,闾井公社与八郎,小林公社合并为闾井乡,林口村属于闾井乡管辖,有六个社……。 |
1954年隶属麻西乡,1958年属麻西营。1959年撤营改为大队,麻西营分为麻西和林口两个大队,属坡头公社。1983年改称林口乡,属坡头区公所。1984年6月坡头区成立,属坡头区。1985年10月成立南调街道,林口乡隶属南调街道;1987年称林口村委会。1990年改称林口管理区。1999年改称林口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林口村……。 |
林口村位于普济镇北部,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1030人,劳动力520人,外出务工人员320人,耕地面积1145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农业生产以水稻、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2012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现党员25人(其中女性党员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平均年龄37岁,两套班子整体素质高,团结状况好,战斗力强。近年来,在普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村制宜,……。 |
1958年为接官亭公社林口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改为接官亭乡林口村,并设立村民委员会;2011年为接官亭镇林口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林口村……。 |
此地位于两山山脚相接处的过渡地带,当地俗称“林口”,后以林口地名为村名。1951年属雅安县水口乡,1958年为水口人民公社林口大队,1983年为水口乡林口村,1992年区划调整,为草坝镇林口村村民委员会至今。林口村……。 |
因此地是通往森林中的路口,故而得名林口。1952年起名林口乡,属三区;1958年起名林口管理区,属奎阳公社;1962年起名林口公社,属奎阳区;1969年起名林口大队,属奎阳公社;1984年起名林口彝族乡,属奎香区;1988年起名林口办事处,属树林彝族苗族乡;2000年改林口办事处为林口村民委员会,属树林彝族苗族乡沿用至今。林口村……。 |
两百三十多年前,此地与木黑的牛汗包梁子接界处,由西向东形成一望无际的大老林,路从垭口通过,故称林口。1951年设林口乡;1969年更名为林口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林口大队;1984年更名为林口乡;1989年更名为林口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林口村民委员会,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林口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