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内有一口水井,井水异常冰凉,故名凉水井。该村解放前为渭沱乡第四堡。1950年为四村,1958年为渭沱公组凉水管理区,1962年改为凉水大井,1983年称凉水村,2001年原穿井村并入,沿用至今。凉水村……。 |
凉水村位于江东街道东部,与群沱子社区、插旗社区等相邻。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凉水村丰富的水果种植条件,西瓜、柑橘、李子、桃子等水果遍布其间,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因所产西瓜品质好,在涪陵小有名气。凉水村西瓜常年种植面积均在200亩左右,常年产量在400吨左右,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上下。凉水村辖区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薯类,经济作物以西瓜、柑橘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和外出务工,2020年农民年……。 |
凉水村是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00112142999。 |
因境内凉水井,故名。1951年1月建凉水村,以凉水井得名。1953年将福龙村并入凉水村,1958年将凉水村并入双堰区队,1961年由双堰大队划出部分复置凉水大队。1984年改凉水大队为凉水村,2004年9月村组建制调整时,将原凉水乡、双庙村、石岭村合并为现凉水村,沿用至今。凉水村……。 |
以境内有一凉水井而得名凉水村。原名凉水大队,2004年改名为凉水村村民委员会。凉水村……。 |
因村内的凉水井而得名。印盒村1950年前属凉水乡第一保,1951年名印盒村,1958年更名为印盒管理区,1961年更名为印盒,1961年更名为印盒六队,1983年更名为印盒村。板院村1950年前属凉水乡第二保,1951年命名为板院村,1958年更名为板院管理区,1961年为板院六队,1983年为板院村。教化村1950年前属凉水乡第十六保,1951年命名教化村,1958年为教化管理区,1961年为教……。 |
解放前,此地为垫江至万县古道,边有一眼清泉,过往客商在此歇脚,泉水清凉解渴,故而得名凉水村。因负责群众自治组织事务故设立村民委员会。解放初称城西乡凉水村,1988年改为永胜公社凉水大队,1983年恢复乡建制,属仁贤乡凉水村,1992年属仁贤镇凉水村。2002年撤乡并村,凉水村与七一村、福德村并为凉水村,成为仁贤镇凉水村。2009年由仁贤镇划为双桂街道凉水村,名称沿用至今。凉水村……。 |
因早年此处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井水清凉甘甜,故名。1951年设凉水村,1961年改为凉水大队,1984年更名为凉水村,建立凉水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撤销原凉水村和团岭村合并设立凉水村,此名沿用至今。凉水村……。 |
因境内凉水井,得名凉水村。民国时为石宝乡9保,1951年为石宝镇9村,1952年因其由四部分合建命名四合村,属石宝乡,1958年以境内凉水井更名凉水大队,属石宝公社,1984年设立凉水村村民委员会,属石宝镇。2002年,凉水村与三湾村合并。凉水村……。 |
10、重庆市巫山县福田镇凉水村 因此地后山有一口泉水井,一年四季水质清凉,故名。1951年,凉水村成立,隶属福田乡;1952年,划归下田乡;1953年,增设凉水乡,划归凉水乡;1955年,并入下田乡;1958年,更名为凉水区队,划归福田公社;1961年,更名为凉水大队,划归下田公社;1984年,更名凉水村,隶属下田乡;1992年,撤下田乡,并入福田镇;2004年,乌鸦村并入,隶属福田镇至今。凉水村……。 |
11、重庆市巫溪县菱角镇凉水村 此地一泉,冬暖夏凉,故而此地得名凉水村。清属大宁县通城里五甲天星观,民国时属第三区白赶乡,1961年区划调整后成立凉水大队,1984年改凉水村,成立凉水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凉水村……。 |
境内有一水井,水温较低,居民用水都取于此处,得凉水。原名凉水井。1981年成立凉水大队,凉水大队隶属塘坳公社。1983年改大队为村,隶属塘坳乡。2003年合村并组时撤销将小塘,泡桐,桃青村并入凉水村,2011年划入清溪场镇。2021年行政区划调整隶属龙凤坝镇。该名沿用至今。凉水村……。 |
13、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乡凉水村 因当地有一条水沟,水性清凉,故名凉水,后成为村名。1949年辖境属龙洋乡。2001年乡镇调整,原洋水桥村、五里垭村7、8组随龙洋乡并入润溪乡。2003年村组调整,将原洋水桥村、五里垭村7、8组合并设凉水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凉水村……。 |
14、重庆市大足区珠溪镇凉水村 因境内有一口著名的凉水井,水质清澈透凉,故名。1953年取名凉水村,因境内有一口著名的凉水井,水质清澈透凉,故名;1958年更为凉水管理区;1961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设立凉水生产大队;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时,撤销凉水生产大队,设立凉水村村民委员会;2003年6月石庙村并入后仍为凉水村。凉水村……。 |
凉水村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东部城郊,是东部邻县进入遵义市中心城区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日益突显,经济发展蓄势待发。全村总面积4.16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组,户籍总人口4000余人。全村传统农业产业主要是种植蔬菜、水果、花卉及部分养殖业,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加工、维修、租赁服务等第三产业。2010年全年社会总产值18322万元,村集体收入35万余元。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在村“两委”的团结带领下,将切实抓住东部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