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红卫村[3]

红卫村[3]

  红卫村是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兰河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231222204204。
  舞钢市尚店镇红卫村位于尚店镇政府南东临G240国道、下辖马庄、万庄、蔡庄、丁庄、李庄五个自然村,六个村民组。全村共计303户1083人;全村共有耕地2400余亩,人均2.1亩;党员40名,村三委干部8人,班子团结,战斗力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务工为主。一、党建工作红卫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建“五星支部”为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文件精神,建强村党组织……。
  因村民从红卫水库一带迁此,为纪念红卫水库的兴建,故名。1958年建红卫大队,属庙口公社。1964年属黄洞公社。1977年属桥盟公社。1987年设红卫村民委员会,属桥盟乡。1996年属铁西区。2010年属卫都街道,沿用至今。红卫村位于淇县卫都街道办事处西北部,东临京广铁路,西邻南水北调,北与庙口镇鲍屯村为邻,南至赵家渠。全村建设面积50亩,耕地面积350亩。全村共有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户3512……。
  红卫最早称舒家街,是由舒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而得名。后因古县衙改建为仓库,此街位于仓库后面,故称仓后街。1953年至1966年先后更名北四街、北五街、民权街等,与北关街、北街、胜利统称为胜利农庄和跃进大队。1966年改为红卫至今。1958年镇改为公社,村改为大队,为城关人民公民权大队。1981年撤社建镇,为濮阳县城关镇红卫街。1985年成立濮阳市市区时,城关镇划入市区,为濮阳市市区城关镇红卫……。
  红卫村位于李店镇东北角,北与广水办事处一山之隔,南与杨寨镇以河西为界,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17亩,红卫村22个小组,农业户612户2491人,外出打工682人,建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其中农村低保户,五保户,村组织,村支部班子3人,党员52人,其中入党积极分子2人,60岁以上23人,37岁以下年青党员9人,村委成员2人,村民代表4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连等群体组织负责人9人,二三产30户……。
  此地境内有条红卫河。红卫,有捍卫和保卫红色政权的意思。1949年属江陵县第13区马长乡;1954年属潜江县第10区(后第8区)马长乡初级农村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高级农村生产合作社为老新区徐李公社岁丰和长丰两个大队;1975年,岁丰、长丰两个大队合并,建立老新人民公社徐李乡红卫大队;1984年,建立老新区徐李管理区马长岭村;1987年,老新撤区分镇,建立潜江市徐李镇李场片马长岭村;2001年,……。
  以红卫兵之意取名红卫,故名。清代属梅城乡二里,清末为江集区,民国属第三区江集乡,解放初为三片村,1955年为河新、光明、联盟、新建四个合作社,1958年合并为新建大队,1960年为条垸大队,1961年分为红卫、高合两个大队,1977年合并为红卫大队,1981年更名为条垸大队,1984年撤区建乡时为红卫村民委会至今。红卫村……。
  红卫村是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经开区(新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420984112214。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三官殿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二区(机关驻地三官殿),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1956年合作化时期属淅川县三官殿区新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东湾、南庄、黄庄、朱家等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顺阳大队,1961年更名为黄庄生产大队,属淅川县三官殿公社管辖。1967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红卫生产大队。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英……。
  红卫村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回龙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0325211202。
  “红卫”指原建在余世文细屋的红卫泵站。1949年属长灵区;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2年为矿山区车桥公社一大队;1975年为金山店公社红卫大队;1984年为金山店镇红卫村至今。红卫村……。
  “红卫”寓意着保卫红色革命之意。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崇义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四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设四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四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划分乡镇,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尚武乡,1949年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张家店区光复乡,1952年所辖地段属十四区同兴乡,1955年为七一合作社归祁家湾区曾集乡管辖。1……。
  红卫村位于毛坝镇原青岩境内,东距毛坝镇政府30公里,西距利川市城55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全村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公里,国土面积8平方公里,红卫村辖4个村民小组,80户,农业人口300人,劳动力200人,耕地面积700亩,辖区内地势不平坦,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森林面积广阔,由于红卫村处于高山,条件不便,无其它经济收入,村民的收入一直靠打工,在过去一直比其它村穷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十……。
  因地理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田少,旱地多,土地瘠薄,生活条件艰苦,要想改变这种环境,只有奋发向前,故取名前进村。因村居优化后,改名红卫村。清雍正十三年属利川县建南讯向化里;1941年属利川县建南乡十三保;1950年后,属建南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建南人民公社,建立柏家大队,大队驻地大路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建南区佛堂公社;1968年佛堂公社更名为红卫公社,柏家大队更名为前进大队,大队……。
  建国以来的特定老村名。富有历史的涵义,对历史的怀念。2016年合并至今。红卫村……。
更多资料
鏃呮父鎼滅储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鑱旂郴鏂瑰紡 绮CP澶�13001937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