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坝村位于安稳镇西北部,东临九盘村,南接镇政府和安稳村,西连麻沟村,北与赶水镇接壤。海拔700米,全村9个村民小组,850户,2630人。党支部共有党员44名,其中预备党员1人。村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4265亩。村主要产业是种养殖。养殖山羊大户2户,年出栏率达80头,种植蔬菜大户1户,年种植60亩。金银花种植大户1户,年种植100亩。村内富含煤炭和石灰石资源,现有企业1家,主要生产经营……。 |
因其地位于一坝上,故名。民国时为曹家乡10保,1951年为10村。1952年以地名上坝命名上坝村,1953年属渔洞乡,1956年并属曹家乡,1958年为曹家公社上坝大队,1984年为曹家乡上坝村,设立上坝村村民委员会。2002年,上坝村与民办村合并。上坝村……。 |
长江边上有一坝,地势较高,很平坦,得名上坝。2001年原江家村和花莲村两村合并,得名上坝村,设立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上坝村……。 |
因洛碛古镇处于长江边,古镇历史形成了两个平坝,分为上坝和下坝。建村时以“上坝”为名。1950年属洛碛镇上坝村。1958年属洛碛公社上坝管区。1962年为洛碛乡上坝大队。1984年更名为洛碛乡上坝村。2003年由上坝村与黔滩村合并为上坝村。2009年更名为上坝社区村民委员会。2019年1月1日更名为上坝村村民委员会。上坝村……。 |
元朝年间,这里是一片地势平坦四面环山,中间流着一条河,村庄在河的上游,所以取名为上坝。1952年属草坪乡,1958年并入郑坝公社,为上坝公社,1961年将草坪划为草坪公社,1983年撤社设乡,上坝村沿用至今。红专村……。 |
以旧水系金渠“上坝”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金羊乡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属金羊区七乡一、二行政。1956年撤区并乡属中坝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金羊公社,为七大……。 |
上坝村是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20724106209。 |
以洪水河洪水坝柳树闸——″上截坝″而得名,简称″上坝″。1949年前属总寨乡第五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总寨区(7区)上坝乡(5乡)第二行政村;1956年由″五五″、″五分″、″上坝″3个初级农业社建立″上坝高级农业社″;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上坝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上坝公社″;1966年11月改称″自力公社曙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称……。 |
据老人口述,明末清初年间,现居住的人是从山西大槐树附近迁移至此,当时男耕女织,养蚕为主,染布小织坊,经济繁荣,故取名石湾乡。1949年文县解放,1951年全县调整为6区46乡,属尚德区尚德乡辖。1955年10月合并区、乡机构后,仍属碧口区尚德乡辖。1958年12月成立尚德公社,为尚德公社上坝大队。1961年公社划小,仍为尚德公社上坝大队。1983年10月尚德公社改为尚德乡,属尚德乡辖。1984年4……。 |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有一修筑坝口,而得名。1949年属王坝乡,1958年属郭庄大队。公社时期属于石堡公社。1984改设村委会沿属至今。上坝村……。 |
因在江洛乡镇的北部,是河流之上游,故名。解放初,隶属江洛镇人民公社,管辖6个小队,1984年更名为江洛镇,为江洛镇上坝村村民委员会至今。上坝村……。 |
上坝地名来源于解放前,由于阳坝有三坝,上坝地处于三坝之上方,因此称为上坝而得名。解放后改名为红光社上坝大队,1958年成立阳坝公社上坝大队,1983年改为阳坝乡上坝村,1985年成立阳坝镇上坝村民委员会至今。上坝村……。 |
1949年-1957年称为上坝乡,1958年-1983年称为上坝大队,1983年-1986年成为上坝乡,1986年-1993年称村委会。1993年-1998年改称为上坝管理区,1998改名为上坝村委会,并沿用此名至今。上坝村……。 |
上坝 村委会位于大湾镇西南面,距镇政府约 1 公里,人口 2828 人,耕地面积 2600 亩,办事处设在连江桥头。上坝村委耕地广阔平坦,土壤肥沃,水源缺乏。农业结构调整后,上坝村委大量种植蔬菜、竹笋、蚕桑等,效果较好。辖 20 条自然村,分别为:张屋、1队、2队、3队、4队、5队、6队、7队、8队、9队、10队、11队、12队、13队、14队、15队、16队、17队、18队、19队、吴屋……。 |
1949年属曲江县;1951年划入韶关市郊区办事处;1961年属环市公社。1984年划入浈江区南郊办事处六合乡;1987年2月撤销办事处置乡,为南郊乡上坝村。上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