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革时期得名红卫大队,后沿用此名,因村委会驻地于此,故得名红卫村村民委员会。1949年属二龙乡;1952年建谭村、高庄两个初级社;1956年划建二龙高级社,属之;1958年二龙高级社并入连江公社,建谭村、高庄两个大队,属之;1961年划建二龙公社,谭村、高庄两个大队属之;1966年二龙公社更名四清公社,两个大队属之;1971年复称二龙公社,两个大队属之;1983年体制改革,公社改乡、大队改村,置……。 |
因其文革时期顺应潮流命名,取名红卫村,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故得名。2010年众兴集村与陈家庙村合并为红卫村,此后名称、隶属一直沿用至今无变更。红卫村位于全镇中东部,东有沣东分局,与油坊村相连,南与西皋村相连,西与赵河沿村相连,北与众兴村相连。全村辖10个村民组,811户,总人口3568人,耕地面积3860亩,由原众兴村和陈家庙村合并而成。村内交通便利,霍叶路横穿全村,各镇直单位均坐落村内,区位优势……。 |
红卫村地处县城西北部, 1950年--1954年为宁化县城关公社复兴乡,改革开放前改为红卫大队,改革开放后为宁化县翠江镇红卫村,村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现有13个村民小组,460户1709人,党员40人。拥有耕地面积1771亩,山地面积2963亩(其中经济林2423亩,竹林50亩,其它490亩),蔬菜种植面积360余亩。是城区居民的主要菜篮子基地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 |
原名老墓塅,1966年社教时破旧立新,树红旗,改名为红卫。土改时划为东街乡,后来办社,改为春节大队,成立春节高级社。在1958年并入东街大队,1960年同东街大队划开,又改为春节大队,在1965年同草坪大队合并改为老墓段大队。1966年又改为红卫大队,属附城公社,1984年体制变化改为大同乡红卫村委会。红卫村……。 |
红卫村系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辖区行政村之一,位于县城区西南、环绕炉峰山森林公园,金溪河北岸,东与和平中街东侧胜一街相连,南与民主街金湖河北岸连接,西与丰岩村交界,北倚炉峰山,是县城中心,经济商业贸易繁华地段,现全村人口367户1457人,7个村民小组。[村落与居民]红卫村古时叫一、二图街,一图街景观梨和 红军街、岭上街、小南门一带,二图街是澄清街、浮头坑(现工商银行)到大南门,大街头一带,1931年……。 |
1949年属凤美乡;1956年属凤美高级社;1958年属凤美大队;1971年析出,成立红卫大队;1984年改为红卫村,设红卫村委会。2021年4月撤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平原镇管辖更改为苏平镇管辖。红卫村……。 |
曾有2个红卫兵1966年受到毛主席接见,所以命名为红卫村民委员会。2005年秦州区人民政府撤销杨潘村、滴水崖村,并入红卫村,名称沿用至今。红卫村……。 |
1949年属四区里洞乡的一个农会。1949年后属新兴县里洞乡旧村生产组。1955年属公平区里洞乡,1958年2月属里洞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1月属里洞公社旧村大队。1968年属里洞公社红卫大队。1983年属里洞区公所称红卫乡。1987年属里洞乡称红卫管理区。1993年属里洞镇称红卫管理区。1999年属里洞镇称红卫村民委员会。红卫村……。 |
红卫村位于萝岗区九龙镇的北部,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由4个经济合作社组成,主要姓氏为陈、杨、郭、张。村党支部1个,党员31名,其中妇女党员4人,支委3人,村委3人。村民1668人,常住人口1668人,流动人口6500人。村民年均收入4250元。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耕作,靠种水稻、番薯、花生、蔬菜、荔枝、龙眼和养鱼、养猪业,并外出务工和出租房屋为收入。村辖区内企业包括:惠亚集团、卡尔蔡司光学、美锐美……。 |
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红卫村是一个从事深海捕捞作业的渔业村委,建于五十年代,村民来自五湖四海,据统计有广东、广西、海南3个省23个县市,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粤西一带以及汕尾当地的流动渔民,部分村民习惯方言为粤语,当时在汕尾港捕鱼落户,组建红卫大队,八十年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为红卫管区,1999年改为红卫渔业村民委员会。红卫村委位于市区大马路,总人口4000多人,1032户,劳动力1710人,村两委班子6……。 |
文化大革命以保卫红色江山,称为“红卫大队”后成立村,故名。红卫村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九区陂北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河西村,1957年高级社时分西围社,1958年公社化时期划入坭陂公社,1961年分公社时划入坜陂公社名为“西联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红卫大队”,1984年称为“红卫乡”1999年改称红卫村委员。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红卫村……。 |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名为红卫,取红色政权、保卫祖国之意,故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名为鹤埔大队,20世纪6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红卫大队,文化大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末改名为红卫革委会,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改名为红卫管理区,1999年至今名为红卫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红卫村……。 |
红卫村委会是碣石镇深海作业纯渔业村委会,有336户,总人口1884人,总劳动力519人,其中:出海劳力357人,现有股份制机拖渔轮53艘和1艘延绳钓轮,总吨位3046吨,总功率8115千瓦。村民居住分散,镇内各村(社区)及郊区几个村都有红卫村民定居,下辖3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有29人,红卫村历来以传统捕捞作业为主,以海洋经济为主体,股份制为依托,立足于巩固更新改造机拖渔轮生产,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 |
因驻地得名。因驻红卫屯,故名。由吴、卢氏家族到此建村,因村处融江东岸,洪水时堤岸常被冲崩塌陷,故名崩冲。清道光十一年(1831)记为上永安、下永安,旧为上崩冲、下崩冲,属长安镇。民国元年(1912)记为上崩冲、下崩冲,属融县北区福安团。民国二十五年(1936)记为福安村,属长安区安东乡。1950年复称崩冲。1956年并入太平乡,1958年属太平大队。1962年属太平公社。1966年改红卫大队,属大……。 |
该村委原为桑木大队,因“桑木”谐音为”丧木”,在本地方言为不吉利之意。故于1966年以“保卫红色政权”意取名,改为红卫大队。1936年为桑木村,属西山乡。1950年属城关区。1952年改桑木乡,属第一区。1958年改桑木大队,属火箭公社。1959年属护城公社。1962年改桑木公社,属护城区。1966年改红卫大队,以“保卫红色政权”意取名,属护城公社。1984年改红卫村,设立红卫村民委员会,属护城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