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村地处县城东面,距城区15公里,村庄呈片状分布,全村辖 6个村民组(塔一、塔二、塔三、余村、郭村、陈德坑),150户,共555人。白塔村地处山区,全村土地总面积约7.11平方公里;白塔村耕地面积约559.4亩,茶叶面积800亩(其中祁红生态茶园420亩);林地面积约10660亩,有林地面积约8025亩,林木蓄积量1168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以茶叶、林业为主,兼顾种养殖……。 |
辽代成村。当时村北有座白塔寺,以寺名村。清代曾为兵屯地,称白塔屯,属中卫里管辖。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永生”。解放战争时期,属顺义县,县府机关曾驻此。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村党支部建于1944年。 白塔村位于杨镇东北部,现有住户372户,人口1059人,耕地面积1462亩。党支部书记:殷在军联系电话:61442216 ……。 |
白塔村原有一塔三庙,名白塔寺,故名。2001年设立,沿用该名至今。白塔村……。 |
以境内原有一座白塔而得名。新益村1950年前为斑竹乡第一保。1951年命名新益村,以“新社会谋取公益”之意。1958年为新益管理区。1961年为新益大队。1983年改名新益村。白塔村1950年前属斑竹乡第二保,1951年命名白塔村。1958年为白塔管理区,1961年为白塔大队。1983年更名白塔村。2007年,原新益村、白塔村合并为白塔村。白塔村……。 |
白塔村,因有座寨顶山,建有白塔,故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白塔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白塔大队;1959年清宁并县时与上坪合并为上白大队;1961年分开为白塔大队;1984年改为白塔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沙芜乡白塔村位于沙芜乡南面,距县城50公里,毗邻赖坊乡。全村共四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5人,256户,其中移民人口286人。耕地面积1261亩,林地面积10871亩。……。 |
白塔行政村有2个自然村,分别为白塔、上路头两个自然村,共有940户,总人口3950人(其中有3个姓氏,分别为吴姓937户、方姓2户、邓姓1户);外出干部职工125人;水田1880亩、山地4282亩,滩涂300亩,蟹虾池118亩;22个村民小组,户代表940人。现有云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湫岩,位于云霄县东厦镇白塔村,属清代文物,又称“白塔岩”。明崇祯四年(1631)始建,清代及近年重修。祀释迦牟尼、……。 |
宋开宝二年(公元970年)僧人建塔于此,以白石砌造,因名。自明至清末属西隅里。民国时期属一区、凤山镇和鳌塔乡。1950年称白塔乡属一区,1952年属六区。1958年改乡为白塔大队,属城关公社,1961年属城关区白塔公社。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郊公社,1966年属白塔公社,“文革”时期改名红塔大队革委会。1980年复名白塔,1983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白塔乡。白塔位于罗源县白……。 |
在明朝时期,此村有个寺叫白塔寺,以寺而得名为白塔村。该村解放前属于会川县塔沟乡所辖、解放后属岷县中寨公社白塔大队,1982年更名为白塔村委会至今。白塔村……。 |
白塔意为“神泉岩”。解放前属杨土司的外四掌尕和国民党卓尼设沿局柳林镇,解放后属卓尼县柳林区一乡。1962年两县分开后,归卓尼县城关镇建白塔公社。1968年改为白塔大队,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拉日扎告”。1986年,改为白塔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白塔村……。 |
因当地有一寺庙,名为白塔寺,得名白塔,故名。1958年为城关公社白塔大队,1961年体制划小后为玉井公社白塔大队,1968年改名为红旗大队,1972年复名白塔大队,1983年2月为玉井乡白塔村,2001年5月为玉井镇白塔村。白塔村……。 |
一、村情基本情况白塔村位于国道312线与北三环路交叉路口东侧,现有8个合作社,873户2710口人。(其中常住人口2600余口,已脱贫一般贫困户3户、监测户22人),全村仅剩耕地12亩。我村现有五保户1户1人,低保户8户19人(其中一类0户0人,二类6户16人,三类2户3人,四类0户0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户2人,残疾人53人。留守老人0户0人、留守妇女0人、留守儿童0人、特困群体0人。学……。 |
因区域内有藏传佛教寺院白土坡寺而得名。“白土坡寺”因该寺所在地土壤呈灰白色故名白土坡寺。也因寺院建在俄措部落境内,也称俄措寺,藏语称珠苏贡扎西曲林,意为吉祥圣法洲。在寺院门前有白塔一座。“白塔”藏传佛教宗教建筑物,多以白色为主。因此地有白塔,故名。解放前属古浪县龙沟镇白土坡寺,1952年土塔村属白塔乡,1961年属安远镇,1965年白塔大队属乌鞘岭公社,1985年白塔村属安远镇管辖至今。白塔村……。 |
有传说称,在元代时修建的白塔寺中的一座塔,在明代某年暴发洪水时被洪水冲落漂流至此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清源区管辖,属三星镇四村。1958……。 |
白塔村基本情况白塔村处在五合乡中西部,京藏高速公路和国道109线穿村而过,物流通畅,交通便利。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742户,总人口3757人,有耕地9304亩。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时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发展枸杞、洋芋等主导产业,使全村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3……。 |
白塔村属华湖镇辖下,位于华湖镇北部,与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交界,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老革命干部领导革命的主要活动区域,是一个纯农业的革命老苏区。全村有154户,共997人,劳力400人,外出务工200人(大部分往广州、深圳、潮南区、普宁等地打工)。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20亩(其中水田150亩,旱田园70亩),山地面积3500亩,种植荔枝1000亩,速生桉树1000亩,因交通不便,大部分山地没有开发。白……。 |
白塔村在潮汕公路西侧,东隔潮汕公路便是古板头翁厝村,西邻詹厝,北接田龙及石路村,南面便是槐山岗官料桥村。村创于明代曾名官廖,俗写官料。传说古为官方驿道,设篷棚(村民称寮)供避风雨,故名(因“料”与“寮”谐音)。清光绪间已称白塔(时间可能更早),传说境内两侧有古庙-白塔,以此名村。曾于1954年与田龙、詹厝建白龙岗乡,1973年拆出至今。原村中有苏、杨、蔡、曾、章、颜、王、陈、唐等姓,现仅苏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