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以境内的中坝地名命名为中坝村。1949年初为沙滩乡中坝村。1951年置为中坝村。1958年村更为中坝管区。1961年名为大队。1980年因重名更名中坝大队。1984年改称中坝村,隶沙滩乡。2001年撤销沙滩乡入可大乡,2003年12月山伏村并入中坝村,隶可大乡,名称沿用至今。中坝村……。 |
2004年,茶店村、中坝村合并,以境内小地名钟家坝谐音统称合并村为中坝村,并设立中坝村村民委员会。2004年,茶店村、中坝村合并为中坝村,并设立中坝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中坝村……。 |
因地处长江之中一平坝,得名。1952年建中坝村;1958年为中坝大队;1982年复为中坝村,地名沿用至今。中坝村……。 |
以境内中坝而得名,故名中坝村,村民委员会以村名命名。1949年为乐兴乡第四保。1951年建政为石坪村。1958年为石坪大队。1966年由石坪村划出部分村小组,组成中坝大队。1984年改称中坝村,隶属乐兴乡。1993年撤乐兴乡,建乐兴镇,村之随隶属。2001年陈山村并入中坝村,隶三角镇,沿用至今。中坝村……。 |
因其境内中有一坝子,故名。1951年1月建中坝村;1958年11月改中坝村为中坝区队;1961年改中坝区队为中坝大队;1983年恢复中坝村;2004年9月村组规模调整时,将原中坝村、陶家村合并为现中坝村,沿用至今。中坝村……。 |
以其驻地居上、中、下三坝之中,得名中坝村。清属大宁县石门里八甲,民国年间属巫溪县第二区白鹿乡属地。1958年设中坝大队,1984年改为中坝村,成立中坝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中坝村……。 |
因海拔高度在几个坝的中间,得名中坝。解放前称为四保;1953年改为四村;1958年改为四大队;1982年改名为中坝村,设立村民委员会,该名沿用至今。中坝村……。 |
该村境内中部有个地方因地势平坦,得名中坝;该村以中坝地名命名为中坝村。2001年撤销中坝乡,中园村、周家村归丁市镇管辖,老熊村归后坪乡管辖,小界村归天馆乡管辖。2003年12月中园村、周家村、老熊村、小界村合并为中坝村。2012年改称中坝社区,隶属丁市镇,2017年恢复为中坝村,名称沿用至今。中坝村……。 |
中坝村简介中坝村位于吐祥镇西南部,东与阳和村连界,南与湖北利川柏杨坝连界,西与大庄连界,北与大庄连界。幅员面积16.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00-800米。中坝村共有3个社,484户,1735人,其中低收入贫困人口35户,127人。劳动力1100人,占总人口的63.4%。中坝村土地面积总面积3714.74亩,其中耕地面积2633.42亩,林地面积14131.33亩。……。 |
古时因碧玉河,这里曾称为“碧峪”,且这里是中坝乡地理几何中心,处于川坝地带,后改为中坝。明成化九年这里增设碧玉里,1941曾置碧玉乡,1949年8月设碧玉区工委,置所在今中坝村。属碧玉区中坝乡管辖。1958年行政机构搬迁至集场坝建立中坝人民公社时,为中坝公社中坝大队。1983年3月更名为中坝乡中坝村民委员会。中坝村……。 |
清初,草川区聂河流域有上中下三个坝,窦、黄两家居住中间,故名。1949年属洛门区公署温泉乡。1950年6月属四门区温泉乡。1955年11月裁区并乡,属洛门镇区田河乡。1958年设东梁乡,属红星公社东梁乡。1962年属洛门区东梁公社。1963年增设温泉公社,属温泉公社,1965年撤区并社,属温泉公社。1980年增设草川公社,隶属草川公社。1983年12月改为中坝村,属草川乡。2003年,撤乡并镇,隶……。 |
以旧水系金渠“羊中坝”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金羊乡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金羊区七乡三行政。1956年撤区并乡属中坝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金羊公社,为七大队。……。 |
因村委会驻地四面环山,因中间有一块平地而得名为中坝。1983年由大队改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中坝村……。 |
据称唐朝唐太宗年间,建村时有一些四川人来此地居住,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平川大坝,故此称为中坝。之前为中坝大队,1984年设立中坝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伏家镇,沿用至今。中坝村……。 |
1949年-1957年称为中坝乡;1958年-1983年称为中坝大队;1983年-1986年称为中坝乡;1986年-1993年称村委会。1993年-1998年改称为中坝管理区;1998年改称为中坝村居民委员会,并沿用此名至今。【中坝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53户,总人口1234人,有耕地面积1377亩,其中水田682亩,旱地695亩,山林面积3937亩。现有村“两委”干部4人,中共党员43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