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坟台村是坟台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13个自然村、28个村民组,耕地5870亩、人口5740。在村党总支、村委会的领导下,全村群众掀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兴建起多家企业,安徽佳颖塑业有限公司、太和县康浩装饰材料厂、太和县三粉食品有限公司系骨干企业。村民们还建起免烧砖厂、水泥预制厂、服装加工厂、三粉加工厂、绿源面粉厂等,服务“三农”、吸引农民就业。该村还依托集镇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
特色产业:加工生产的纯绿豆元子、粉皮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特产。 |
地处坟台集北部1.5千米处,故取名镇北村委会。1958年属于灯塔公社,1962年属于坟台公社,1983年属于坟台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前孙、杜庄、秦王庙(1994年地名补更时析秦寨、秦庙、秦菜园、孙沟沿、秦庙王庄、崔庄置)3村委会并称今名。 驻杜庄。 基本概况:镇北村位于坟台镇政府西北部。全村辖15个自然村、32个村民组,耕地6919亩、人口4976。这个村党总支是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党组织,近年来,党员“双培双带”、干部带头示范,于2006年开始与北京蔬菜批发公司签订订单合同,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 |
地处坟台集西部,故取名镇西村委会。1958年属于灯塔公社,1962年属于坟台公社,1983年属于坟台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西牛庄、董大庄2村委会并称今名,驻西牛庄。 基本概况:镇西村2006年由原董大村、牛庄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4507人,1030户,耕地面积5215亩,下辖11个自然村,28个村民组。该村位于坟台镇西大门,东与坟台居民委员会、南与阮桥镇唐庄村、西与本镇板桥村、北与本镇关营村、镇北村为邻。
|
此地原有石板桥,得名板桥集。村委会以驻地板桥集命名。1958年属于灯塔公社,1962年属于坟台公社,原为王桥大队,1981年避重名更名板桥集大队。 1983年属于坟台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由南尹村委会、板桥村委会合并为板桥村委会至今。 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板桥集、南尹2村委会并称今名。 板桥村:位于坟台镇西大门,西临倪邱镇,全村共有人口约5684人、占地6780亩、19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 |
因居住的人较多,且村民多为关姓而得名关营,村委会以境内关营得名。解放初期,隶属板黄区,1958年属于双钟人民公社,成立关营大队,1981年避重名更名关大营大队,1983年属于双钟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关大营、张庄埠、屈庄3村委会并称今名。 驻地张庄埠。 关营村:辖14个自然村,包括张庄埠村等,耕地面积5654亩,人口5257人。 |
境内有古寺,寺内有两座钟得名双钟寺,双钟村委会以驻地双钟寺得名。1958年属于双钟人民公社双钟大队,1983年属于双钟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双钟、郭庄2村委会并称今名。 双钟村:位于坟台镇西北部5公里处。全村共19个村民小组,1520户,总人口4975人,土地面积6517亩。 |
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林庄、毕庄2村委会并称今名。1958年属于双钟人民公社,1973年自毕庄大队划出设立林庄大队,1983年属于双钟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林庄、毕庄2村委会并称今名。 以驻地林庄得名。 基本概况:林庄村位于坟台镇西北角,南临张庄蚌村,北临前冯村,居宋汤河东岸,该村于2006年10月30日由原毕庄村、林庄村合并而成。目前总面积4183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庄,18个村民组,1000户,总人口4018。耕地面积4481亩。该村于2006年成立了党总支,5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3名。 |
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孙庄、双杨寨、司湖3村委会并称今名。1958年属于双钟人民公社孙庄大队,1983年属于双钟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孙庄、双杨寨、司湖3村委会并称今名。 孙庄村位于坟台镇北部,西淝河南岸,该村于2006年10月30日,由原孙庄村、双杨村、司湖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辖8个自然村,8各村民组,900户,总人口4110人,耕地9548亩。该村与2006年成立了党总支,现有党员66名。 |
解放前,前冯村委会隶属于亳州市林桥乡,1958年土地改革时,划归坟台区关营乡,1958年属于双钟人民公社冯庄大队,1981年避重名更名前冯庄大队。 1983年撤区并乡属于双钟乡分为两个村委会,前冯村委会、马桥村委会,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前冯庄、马桥2村委会置宋河村委会。 2017年2月地名普查时更今名。 以驻地前冯庄得名。 基本概括:前冯村位于坟台镇西北角,105国道东侧,座落在宋汤河与西淝河交叉点上,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村庄。目前村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28个村民组,1434户,总人口6179人。耕地面积8067亩。2006年成立了党总支,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36名。 |
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大丁、桑树行2村委会并称今名。1958年属于双钟人民公社,1983年属于双钟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大丁、桑树行2村委会并称今名。 以驻地大丁庄得名。 大丁村:下辖16个自然村,总人口4798人,耕地面积7868亩。 |
1956年属于陈寨乡。 1961年属于陈寨公社,原名陈寨大队。 1981年避重名更名陈刘大队。 1983年属于陈寨乡。 1992年属于坟台镇。 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陈刘、武老、郭小庙3村委会并称陈寨村委会。 2017年2月为避重名更今名。 陈寨村:位于坟台镇北部,全村共15个村民小组,1585户,总人口6227人,土地面积9750亩。 |
张寨村位于坟台镇东北角,南接坟台村,北接陈寨村,东与韩寺村相邻,西与镇北村接壤。总人口5362人,1346户,地亩7734亩。
“扶持和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发掘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用积极向上、优秀的群众文化覆盖广大农村社区,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意识,提升乡风文明。”这是张寨村文化大院建设的重要目的。
|
我村地处中原,土地肥沃,水上资源丰富。该村于2006年8月由韩寺村、各针元、朱谷堆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庄,19个村民组,1100户,总人口4363,耕地面积4968亩。该村2006年成立了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3名。
在2009年修了2.5公里水泥路,在2010年又建好卫生室,近年来两委成员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抓好新农村建设。 |
坟台镇民族村位于太和县东北部,与亳州市谯城区隔淝河相望,总人数1419口人,其中教门村回民人口约860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建有清真寺一座,耕地面积1001亩。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号召下,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宗教部门的重视指导下,坟台镇党委政府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鼓励教门庄村民放开眼路,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在各种政策的鼓励下,教门庄村民摒弃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意识,大力兴建养牛养鸡企业,目前,有养鸡场5棚,平均每棚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以上养殖企业全部建在规划中的养殖小区内,从规范养殖到规模养殖,力争在两年内达到养殖企业20户。 |
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陶阁、韩场2村委会并称今名。1958年属于赵桥人民公社,1969年属于阮桥人民公社,1979年复属于赵桥人民公社,1981年属于陶阁公社,1983年属于陶阁乡,1992年属于坟台镇,2006年10月村级规模调整时撤销陶阁、韩场2村委会并称今名。 以驻地陶阁庙得名。 陶阁村:位于坟台镇东南3公里处。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1498户,总人口4495人,土地面积613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