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太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太和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因是太和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详细]
  曾是泰和(今太和)县治所,元大德年间县城南迁,称原县城所在地为旧县集,简称旧县。 [详细]
  唐贞观元年(627)名税子步镇,明时改步为铺。清末一度繁荣,有“小南京”之称。官府为此设卡收税,后讹名税子铺。解放前在此设镇,因名税镇,又名税镇铺。 [详细]
  居民多孙姓,昔以割皮条拧绳为业,故名。 [详细]
  据《太和县志》载:唐贞观元年(627),置百尺镇于此,宋改万寿县。宣和年间改为泰和县,移县治于今旧县镇。后此地又改为玄墙集。清避康熙玄烨讳,改称原墙集。 [详细]
  西汉武帝时期,御史大夫倪宽曾在此读书为官,为民宽厚。倪宽死后,当地人民葬其衣冠于此,今存有“倪谷堆”,“谷堆”即邱。后于此地兴集,故名倪邱集。 [详细]
  原名领集。相传集为昔人李兴所兴,故名。 [详细]
  传说明末兵部侍郎张大野之后迁居于此,原寨有东、西、南三个寨门,每个寨门外都有砖桥,因名砖桥集。清末因人口增多,又建新寨,与旧寨合称为新集。1940年距新集东4公里的颍河西岸新起一集,名小新集,本集更名大新集。 [详细]
  清未一肖氏人家在路口居住开粮行,后来兴旺成为集市,称肖口集。 [详细]
  先前一关姓人家在此摆渡,为关渡口,后渐成集市,称关集。 [详细]
  古时境内曾建有象征“幸福、吉祥、和谐”的三座塔,后兴集市,称三塔集。 [详细]
  传昔有姑嫂所建塔,故名双浮屠,简称双浮。 [详细]
  集镇原有三座庙宇,由蔡氏民众于明朝集资兴建,为蔡家庙,后称蔡庙。 [详细]
  明末清初年间此地建有“孔子庙”“老子庙”“佛祖庙”,称三庙堂集,简称三堂集。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苗集得名。古称临淝镇,古老集镇,且多苗姓,故名苗集。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