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丁河镇 | 隶属:西峡县 |
行政代码:411323105 | 代码前6位:4113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车牌代码:豫R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63万人 |
人口密度:约6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传宋政和年间此地为豫陕要道,有人开设骡马店、饭店。清嘉庆年间人口积聚,形成聚落,且因地处重阳河、长峪沟汇流处,呈“丁”字形,故称丁河店,简称丁河。
基本介绍:
西峡县丁河镇位于秦岭南麓,灌河以西距县城18公里。全镇辖区29个行政村,2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镇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境内山明水秀,气候适宜,“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风碧如水,夏凉雨如春”是丁河的真实写照。全镇有铁、玉、黄金、大理石等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有200多种动物和800多种植物,生物多样化特征比较明显。312国道、宁西铁路和在正兴建的武威高速公路南坪段穿境而过。西扼陕甘,南达宛襄,处于中西部交合点的桥头堡位置,交通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信息交流比较方便。
丁河历史悠久。殷商末年商周大军在此大战,春秋时诸候国若国在此建国,汉光武帝刘秀避难时在此休整,唐朝女皇武
荣誉排行: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丁河镇(猕猴桃)榜上有名。
2022年3月,丁河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1年4月,丁河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推介丁河镇为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19年9月,农业农村部认定丁河镇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香菇)。
2012年12月,第七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丁河镇上榜。
历史沿革:
明成化十二年(1476)属石桥保。
明弘治十八年(1505)属北峪保。
1912年归内乡县四区。
1945年划为丁河乡,后改称区。
1949年为丁河区。
1956年设丁河中心乡。
1958年成立丁河公社。
1961年复为丁河区。
1969年分出陈阳坪、重阳2公社,又将丁河、蒲塘、大贵寺3个小公社合并成立丁河公社。
1983年改设丁河乡。
1998年改置丁河镇。
2005年撤陈阳坪乡,并入丁河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在丁河街东偏南5千米处土岗上而得名。1946年属前营保。1949年属简村乡。1958年设河南大队,属大贵寺乡。1961年属丁河区,公社未变。1969…[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顺治年间,简姓从山西迁到此定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代以山区种茶较多,故名。1946年属木寨保。1949年属丁河区,建茶峪乡。1958年属大贵寺公社,建茶峪大队。1961年属丁河区,公社未变。1969…[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王姓设骡马店,加之地势较高,故名。1946年属茶峪保。1949年属茶峪乡。1958年建上店大队,属丁河公社。1961年属丁河区,公社未变。1969…[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于清同治年间形成,因旁有一大竹园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明末村民为避战祸,在村后山头以木筑寨自卫,得名木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内乡县志》载,明天启年间称鬼门关,后一知县改名魁门关,晚清改为奎文关,在隘口处高筑奎文阁,村以关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区域内沟大且宽得名。1946年属奎文保。1949年归奎文乡。1956年属丁河中心乡。1958年建大队,属丁河公社。1961年属大贵寺公社。1969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该沟最早居住者系孙姓,称之“孙沟”,“孙”讹为“宣”,后改称”宣沟“。…[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庞姓于唐景云二年(771)由开封东华门迁此落户,因山形似凤凰,且庞姓住凤凰的头部,故名凤凰嘴。因居凤山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石䃥似龙在云中,取名龙䃥,“䃥”改为“庄”。建大队时,因队部处沟口,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在丁河镇以北的山谷之中,故名。1946年设北峪保。1949年属丁河区,设北峪乡。1956年属凤山乡。1958年建北峪大队,归丁河公社。1961年属丁…[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重阳河与陈阳河交汇处把邪地营夹在中间,形成斜角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三条河流交汇处,形如丁字,故名。明清时期,属丁河保。1931年属第五区。1945年属丁河乡丁河保。1949年属丁河中心乡。1958年设大队,属丁河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唯此处有一瓦房院而得名。1946年属丁河乡。1949年属丁河区,设瓦房乡。1958年建瓦房大队,属丁河公社。1961年属丁河区,公社未变。1969年撤…[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多大树林,故名。1946年属蒲塘保。1949年属蒲塘乡。1956年属丁河中心乡。1958年建大队,属丁河公社。1961年属丁河区。1969年属丁…[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清初罗姓由淅川县上集罗寨迁此建村,因附近山林茂密,一株大葡萄架顺树蔓延,称葡萄罗家,讹为蒲塘罗家。后罗姓繁衍为上、中、下三个自然村,居中者称中蒲塘。…[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沟多种楸树而得名。1946年属蒲塘保。1949年属蒲塘乡。1958年建楸树沟大队,属丁河公社。1961年属丁河区。1969年属丁河公社。1983年…[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有一土丘形如蝎子,土丘前有平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地有一寺山庙,故名。民国年间属丁河区陈阳保。1949年为丁河区寺山乡。1955年属凤山乡,建寺山村。1958年改大队,属陈阳坪公社。1961年属丁河…[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刘秀战马在该岭石上踏一蹄印,故名。明弘治十八年(1505)属内乡县陈阳保。1912年属西四区。1945年冬属丁河乡陈阳保。1949年始建村,属陈阳坪…[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陈阳与秧地两村间,有约60亩大水潭,夕阳似沉潭中,加之此处较平坦,故名沉阳坪。“沉”与“陈”同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种植稻米时需要在水田里插秧,故名。明弘治十八年(1505)属陈阳保。1912年属西四区。1946年归丁河乡。1949年属陈阳坪中心乡。1958年属陈阳…[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沟生长有一棵600年的木瓜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昔日村子荒草丛生,讹为黄草坪。明弘治十八年(1505)属陈阳保。1912年属西四区。1945年属陈阳保。1949年归丁河区陈阳坪乡,建黄草坪村。195…[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河下游有大石二个,一个像“龟”一个似“鱼”地称“龟鱼”讹为古峪。…[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杨姓家谱载,杨姓于乾隆六年从内乡迁此定居,因人心畅快,称德兴沟,后讹为今名德胜沟。…[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一石䃥下有潭,潭中有龙,故称龙䃥。后“䃥”讹为“庄”。…[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早年有一采药老人在此见一大蛇,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