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集镇 | 隶属:淅川县 |
行政代码:411326110 | 代码前6位:4113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车牌代码:豫R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2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8万人 |
人口密度:约35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社区、3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地处淅川东北部山区,清朝末年方才形成集镇,以集镇相对位置命名,故名。
基本介绍:
淅川县辖乡。1958年建上集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附近,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5.9万。淅(川)南(阳)、邓(州)淅(川)公路过境。辖肖山、关帝、娃鱼河、程洼、石咀、上张沟、谢岭、老刘沟、梁洼、北塘、罗寨、刘营、钟观、下集、张营、周岭、蛮子营、简营、草庙沟、槐树洼、老坟沟、李家营、铁庙、李山、李营、贾沟、竹园、韦岭、魏营、白石崖、刘庄、下张沟、杨营、青龙、北岗、缸窑、三关垭、山根、水田、大坪、糖坊、东川、西坪头、陈家庄、东沟、大龙庙、石板河47个村委会。矿藏有蓝石棉、大理石、虎晴石、白云岩、耐火土、石墨等。乡镇企业以冶炼、建材、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农业以种植林果、槲桑、蔬菜为主。古迹
荣誉排行:
2023年7月,上集镇获得2022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2022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上集镇为2022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17年12月,2017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上集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沟湾遗址原名下集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组东,老灌河(古称淅水)东岸二级台地上,周围群山环绕,地处盆地之中,东为小山,南为走马岭,西邻峰子山,北望小北山。1958年河南省文化局
程洼汉墓群位于上集镇程洼村,年代为西汉。类别为古墓葬。2021年5月,被公布为淅川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自淅西路口红绿灯200米处,向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
魏营化石点位于上集镇魏营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2021年5月,被公布为淅川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为中心向四周各外扩12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向四
西坪头遗址位于上集镇西坪头村,年代为新时期时代。类别为古遗址。2021年5月,被公布为淅川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分布为边线,向四周各外扩2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
罗寨古桥位于上集镇罗寨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5月,被公布为淅川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罗寨一队和钟观二队之间,向四周各外扩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向四周
历史沿革:
明成化七年属板桥保。
清道光十二年改置板桥里,设蛮子营、上集、水田三个镇,属淅川厅。
光绪三十一年改属地隶厅。
1914年属北一区、北二区。
1938年将北一区、北二区合并为第三区(上集)。
1947年撒区改为上集乡。
1948年置第二区。
1949年析置第八区。
1951年7月又析置第九区(下集)。
1953年改为下集区、上集区。
1955年下集区、毛堂区复归上集区。
1956年设六个中心乡。
1957年废中心乡,设上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西坪头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名老刘沟村。据西汉皇族刘二老被贬隐居此处,故名。2005年改名为东方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光绪年间谢氏自城关镇谢湾村迁居岭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61年以区域内自然村原名张沟大队,因重名更改为上张沟大队。2005年更名为朝阳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罗寨村民委员会位于罗寨,故名。2005年改为罗池贯社区居民委员会,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钟观。早年这一带建三个复兴观,建于的复兴观地处中部,人称中观。清咸丰三年中观铸一口3800斤重的大铁钟,逐渐演为钟观。…[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刘营,2005年更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明初始祖刘洪自山西洪洞县迁至今老城镇石门村,清康熙年间迁此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程姓人家于始住建村,故名。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二区(上集)。1938年属三区(上集)上集联…[详细]
区划代码:~0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向阳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光明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龙泉社区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二区第一段(上集)。1938年属三区(上集)上集联保北塘保。1…[详细]
区划代码:~01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新宜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同仁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罗寨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福苑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北塘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商苑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石咀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区域内有古庙宇(铁庙),故名。村委会位于陈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0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梁洼社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建有关帝庙一座,远近闻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区域内草庙沟名气大,故名。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二区(上集)。1938年属三区(上集)横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委会位于槐树洼。以村建洼地,西有一棵古槐树,得名槐树洼。…[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沿沟建村,因沟内有古坟墓,故名老坟沟。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二区(上集)。1938年属三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名下凤凰河,亦名下横坊河,别名㨪荡河。建初级社时因村内多为李姓,故更名李家营。…[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有娃鱼河流经,故名。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二区(上集)。1938年属三区(上集)上集联保铁…[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肖山南麓,故名。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二区(上集)。1938年属三区(上集)横坊河联保…[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委会位于下集街上,以集市命村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张氏自城关镇西湾村迁此建村,故名。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一区(下集)第一段(下集。193…[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周氏自本乡北岗迁此岭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址位于李山,初名李山。后因古、皮二姓为老户,故曾名古岭、皮家沟。清初李氏自观音堂迁来,人口发展较快,后古、皮二姓迁走,遂复名为李山。…[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自山西省大槐树洼迁入观音堂村,后分迁于此,故名李营。后因重名,更为现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贾氏自山西省大槐树移居双河镇,明中叶兄弟二人又迁此沟,人财两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贾氏自本乡贾沟迁此建村,因此处有一大竹园,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韦岭名气大,故名。韦姓于明初自山西省永宁县迁于老城镇东关,清乾隆年间又迁此岭建村。…[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黄姓自本乡贾沟迁此临近石崖处建村,因其石崖洁白,得名白石崖。…[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以编竹篓、做花炮著称于世,得名篓坊营。后因村民多为刘姓,故名刘营。后因重名,更名为刘庄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嘉庆年间张氏始祖张督堂迁居此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年间,杨氏自丹江西岸兴化寺迁来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位于黄龙庙沟河中部南岸,村内建有青龙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周姓自本乡周岗迁此,因村建于黄龙庙北土岗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内有烧黄缸的土窑,故名。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一区(下集)第二段(蛮子营)。1938年属…[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关岈村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梁家自陕西省迁此山根建村,故名。明成化七年(1471)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板桥里。1914年属北二区(上集)。1938年属三区(上集)…[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东有黑龙泉,水自流灌,达百余亩田地,故名水田。…[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村前有大块平地,故名大坪。因村委会位于大坪,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魏氏于清乾隆年间从本乡横坊河(即李家营)迁来,因始祖以糖坊为业,质酥味美,远近闻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地处孤山和印子山之间的小平川地带,且在县城之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陈姓自内乡县岞曲乡陈家营迁来定居,故名陈庄。原以陈庄命名,因县内重名,1982年根宛署字(1982)8号文件的批复,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址位于柿园村以东的山沟内,故名。1949年前除柿园村属淅川外,其余村均属内乡县岞𪨰区东川联保。1949年属二区(上集)大龙庙乡。19…[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候附近曾建有一座寺庙,名为大龙庙,村因庙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居民于石板河两岸建村,故名。1930年前属内乡县丹水区黑山里城保。后改为岗上保属岞𪨰区东川联保。1930年后属北二区(上集)。193…[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由蛮子营、简营两个村民委员会合并成立,命名既体现了两个村的共同体,又有“双赢”发展之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