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小壕兔乡 | 隶属:榆阳区 |
行政代码:610802206 | 代码前6位:610802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2 | 邮政编码:719000 |
车牌代码:陕K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6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9137人 |
人口密度:约1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乡人民政府驻小壕兔村得名。“小壕兔”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较小的有好水草的地方。
基本介绍:
小壕兔乡位于榆阳区最北端,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蒙交接地带,距榆林城区65公里。属典型的风沙草滩区。2001年12月耳林乡与之合并,现辖20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农户2650户,总人 口11534人,其中农业人口11400人,总土地面积563平方公里。境内林草丛生,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6.5oC ,平均降雨量350MM。
土地、水、矿藏资源丰富,全乡人均拥有土地5.09公顷,全乡总耕地面积2582.9公顷,林地18176公顷,草地33752公顷,林草覆盖率达70%,尚可开发为良田的平缓沙滩、泥滩地670公顷。有刀兔海子、锁得浪海子、淘壕兔海子等天然小湖泊,养殖水面达440亩,主产淡水鱼、
历史沿革:
1949年6月,辖区解放,隶属榆林县河东区、河西区。
设圪求河乡,波直汗乡。
1953年6月,辖境为奔儿滩乡和耳林滩乡,属孟家湾区。
1958年9月,成立刀兔公社。
1961年5月31日,分为刀免、耳林2个公社。
1965年10月1日,合并为小壕兔公社,辖17个生产大队,74个生产队。
1984年7月,改为小壕兔乡。
同年9月,划出掌高兔、西奔滩、耳林等8个行政村设立耳林乡。
2001年12月,耳林乡并入小壕兔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居住建村。因此处明、清时期为蒙民游牧之地,蒙语称其为“依肯壕兔”,意为较小的有好水草的地方。后将“依肯”意译为“小…[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年间(1862~1874)汉民建村于此,本滩地原有神木县等东部地区通往盐池驮盐大路一条,蒙民称此地为“贾明采当”,意为“有大路通过的滩”。…[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十年(1921)汉民建村于此,此地原居住蒙民,因地形似羊腰子(肾)状,故取名“奔滩”。后为与西部邻近之奔滩区分,冠以方位“东”,取名“东奔滩”。…[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建村于此,此处地势低洼,原有深积水潭,蒙民称“公合补兔”,意为“有褐色积水潭的地方”,沿用原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汉民建村于此,因此处在明、清时为蒙民游牧之地,蒙民称之为“乌素采当”,原意为“水草滩地”。…[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建村于此,因该地清初为蒙民游牧之地,附近喜鹊栖息集聚较多,蒙语称此地为“沙则汗”,意为“有喜鹊的地方”。…[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咸丰年间(1851~1861)汉民建村于此,此地原居住蒙民,牧放枣骝马,得地名“早留太”,意为“牧很多枣骝马处”,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在此海子附近建村,因此处有一较大的水海子,蒙民游牧到此地,见四周遍生芦苇,故称其海子为“芦葫素淖尔”,意为“遍长芦…[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建村于河流附近,此处小河由东向西流入五道河则,因其横向而流,当地群众称其河流为“旋河”。…[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汉民于此建村,因此滩莎草丛生,蒙民称“耳林滩”,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汉民在此建村,因此滩是较小的草滩地,蒙语称“巴汗采当”。…[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于此建村,因此处为渗水的下湿地,蒙民称“史不扣”。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在此地建村,清代为蒙民游牧之地,遍地丛生蒺藜草,故称其为“掌高兔”,意即“长蒺藜草的地方”。后以原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汉民于此地建村,此滩地形似“羊腰子”(肾),原住蒙民称其为“奔滩”。后为与其东部另一“奔滩”区分,在地名前冠以方位“西…[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于此建村,因此处原是蒙民种庄稼的地方,故称“特拉采当”,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建村于此,此处原为蒙民放牧种公绵羊的地方,蒙语称为“忽缠户”,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汉民建村于此,因此地原住蒙民,草滩原有野猪出没,蒙民称其为“包兔”,意为“有野猪出没之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