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河塔镇 | 隶属:榆阳区 |
行政代码:610802114 | 代码前6位:610802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2 | 邮政编码:719000 |
车牌代码:陕K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84.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651人 |
人口密度:约2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3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大河塔原名大河塌,因处在扎林川大河的塌地而得名,后以谐音雅化为大河塔。
基本介绍:
榆林市辖乡。1958年建大河塔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43.5公里。面积284.4平方公里,人口0.9万。榆府公路东西穿过。辖西窑则、香水、方家畔、后畔、兰家峁、大河塌、石灰窑、柴兴梁、断桥沟、牛圈沟、刘赵沟、青草沟、王家崖、马家村、杨家畔、任庄村16个村委会。农产有糜子、谷子、水稻、玉米、豆类、马铃薯。
荣誉排行:
2022年2月,大河塔镇被推荐为陕西省第二批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20年12月,陕西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公布,大河塔镇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陕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大河塔镇为2018年度陕西省省级卫生乡镇。
历史沿革:
汉代安崖驮柴峁设西河郡鸿门县,卢家铺三角城设圜阴县。
明成化十年(1474年),筑建安堡,代管政务。
清末建安堡地方辖领11村堡。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北部归榆林县双建乡,南部归佳县、神府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刘岔村建立榆林县苏维埃政府。
1950年4月,复归榆林县,隶属开光区、安崖区和双山区。
1958年9月,撤区改设为大河塔和安崖两个公社。
1961年5月,分设为大河塔、方家畔、安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万历年间(1457年-1464年)建村,因该村在扎林川河之塌地上,取名“大河塌”。后更名为“大河塔”。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村,因村子…[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元年(1465)杨姓人在此山崖畔处居住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80年)任姓在此建村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在此山梁地处居住建村。相传此地山梁上柴蒿茂盛,附近村人砍柴为炊,因称此地“柴薪梁”。后传为“柴兴梁”。…[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1616年-1620年)刘姓在此建村居住,以姓氏及地形得名“刘家沟”。…[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十八年(1661)兰姓人在此地山峁上居住建村,以姓氏及地形得村名“兰家峁”。…[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沟水草丰茂,原为附近村设圈牧牛之地,故称为“牛圈沟”。明天启五年(1625)建村居住,沿用原地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方姓在此地山崖畔上建村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1661年)建村,因村落附近山沟有一水泉,冬暖夏凉,清澈芳香,附近村人称为“香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崇祯十七年间(1644)前后建村,结合其地形,并以方位得名“西窑则”。后将“西窑则”的“窑”字改为“尧”。…[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山崖部有做瓷的“安泥”,当地人称其崖为“安泥崖”。明成化三年(1467)建村于崖底,得村名“安泥崖底”,后省称“安崖底”。…[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1681年)高姓在此沙峁上建村居住,以姓氏及地形取名“高沙峁”。…[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黄姓人在此山沟处建村,以姓氏及地形得村名“黄家沟”。…[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王姓在此两沟相交处建村居住,以姓氏和地形取名“王岔”。…[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刘姓在此沟岔处建村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在此建村,因此处河湾水中产鱼,称其“鱼河湾”。…[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六年(1511)房姓人在此山崖地处居住建村,以姓氏及地形得村名“房家崖”。后简化为“房崖”。…[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前期(1522年—1536年)杨姓在此建村居住,因村临开光川与房东沟小河汇合处的河塌上,以姓氏及地形取名“杨会塌”。…[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卢姓人在此居住建村,因此处明朝时设有通往葭州孤驿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建村,因此地沟渠处生长野红花,当地人称此地为“红花渠”。…[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原是丘陵地,后被流沙覆盖,邻近村人季节性种地住的地方,当地方言称为“沙舍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村居住,以原地名为村名,后“窠”字…[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沟在安崖底村之南部,向南通往佳县地,当地人称“南沟”。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白姓人在此建村居住,以姓氏及地形取名“白南沟”。…[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沟古时树木茂盛,连片成林,当地人方言称“森林”为“稍林”。因此取名“稍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