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桔园镇 | 隶属:城固县 |
行政代码:610722107 | 代码前6位:610722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6 | 邮政编码:723000 |
车牌代码:陕F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86.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89万人 |
人口密度:约15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1个行政村 |
地名由来:
因盛产柑橘,是全国最北边柑橘产地而得名。
基本介绍:
桔园镇位于城固县中部、胥水河西岸,距县城15公里,是目前我国柑桔栽培的最北界。辖区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有28个行政村、179个村民小组、11458户、41132人,柑桔面积35055亩,年产优质柑桔7万吨,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
柑桔品种以早熟兴津、宫川为主,间有特早熟山川、大浦、山下红及晚熟脐橙、椪柑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小气候,我镇的柑桔个大、皮薄、汁多、肉嫩、酸甜适中、营养丰富,远销西北、华北、东北等省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招商引资情况
桔园镇青山碧水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东有胥水河婉延环绕;西有鸟山松涛阵阵,白鹭翻飞;南有绿树成荫,水清沙白的天然
荣誉排行:
2015年8月,农业部认定桔园镇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泛亚柑橘)。
2014年10月,桔园镇被确定为汉中市市级重点镇。
2014年7月,桔园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桔园镇东偶,居湑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仍发挥效益。1984年成立五
湑惠渠水利工程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惠渠水利工程处。该工程建于湑水河出山口入平川处,横截湑水河而建。工程是在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倡议下,由著名的水利专家刘钟瑞设计。工程于1939年开工,1948年
许家庙遗址位于城固县桔园镇许家庙村、湑水河西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遗址东边沿湑水河有人工筑起的夯土墙,长约5公里,残高0.5--2.8米,夯层0.15-0.20米,夯窝规格
历史沿革:
清代属北路30坝的上、下方家营、升仙口、木槽口、板凳河。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北部30坝的上、下方家营。
1950年,设橘园区。
1961年,成市橘园公社。
1983年,改为橘园乡。
1996年,撤区并乡时,原双溪区板凳乡和橘园区橘园乡合并为橘园乡。
2002年,橘园乡和许家庙镇合并为桔园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联升大队和五星大队;1966年五星大队改名为联丰大队,1972年改为万家营大队;1975年联升大队改为下街大队;1983年体改时为下街村委…[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红星大队、远光大队、新马院大队。1966年新马院大队改为前进大队,1972年红星大队改为竹园大队、前进大队复名新马院大队,1975年远光大…[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8年为明星大队,1975年改名许家庙大队,1983年体改为许家庙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胜利大队和长沟大队,1966年长沟大队改为红光大队(胜利大队未改名),1972年胜利大队改为鲁家庄大队,红光大队恢复长沟大队原名,1982…[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6年为新华农业合作社,1958年改为新华大队,1978年改名刘家营大队,1983年体改为刘家营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邵家山大队,1966年改为永升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1983年体改为邵家山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郭家山大队,1966年改为郭冯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郭家山大队,1983年体改为郭家山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因四个村组成大队,命名为四联大队。1972年改为张家湾大队,1983年体改为张家湾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二方湾大队,1966年改为前锋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1983年体改为二方湾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新东大队,1972年改为陈家湾大队,1983年体改为陈家湾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成立高级社时由三个初级社联合组成新社,后体改为新合村委会,为群众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明星大队,1966年为群力大队,1972年改为张家窑大队,1983年体改为张家窑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余家湾大队和付家庙大队,1966年改为永丰大队和群建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1983年体改为余家湾村委会和付家庙村委会,2002年将付家…[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新民大队和群丰大队,1966年改名先锋大队(群丰未改),1972年改为张家桥大队(群丰未改),1983年体改为张家桥村委会和群丰村委会,2…[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同心大队,1978年为贾家山大队,1983年体改为贾家山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盛产柑桔,村民皆以种植柑桔为业,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柑桔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所以人们以柑桔作为村名,成立桔园村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民间传说,西汉居摄二年(7),当地唐公昉“一人得道,举家升天”。因唐公昉由此地升天,村子称为升仙村,村民皆以种植柑桔为业。升仙村最早记载于东汉灵帝年…[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新丰大队,1972年改名杨家营大队,因系县内重名大队,1982年改为杨西营大队,1983年体改为杨西营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果园大队,1972年更名杨家滩大队,1983年体改为杨家滩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上深北村委会、下深北村委会两个,2002年7月,上深北村委会与下深北村委会合并为深北村委会。1958年为上深北大队、下深北大队,1983年体改分别…[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小北河,建村于河边,为群众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史家庄大队,1967年改为革新大队,1968年更名红旗大队,1972年恢复史家庄大队,1983年体改为史家庄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板凳大队,1966年为东风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1983年体改为板凳村委会,2002年将沙坝村、李家院村并入板凳村,成立合板凳村村民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