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我村主要以张姓、赵姓人氏从四川大槐树底搬迁址铜钱坝(今李坝和流域)后为张赵大队、张赵村。解放初期,属于唐梁乡,唐梁保。1953年8月实行乡制,属于唐梁乡管辖。1956年撤乡并乡属于李坝乡管辖。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于豆坪乡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5月撤公社建乡,属豆坪乡管辖;2015年撤乡改镇,属于周家坝镇管辖。張赵村……。 |
因以张姓,赵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34年石沟村升级为陇城乡行政村,张家河湾归石沟村,上张家湾为南家湾行政村,六庄村划归中山镇,为该镇六庄行政村。1952年张赵村划归陇城区上魏乡,其石沟村为南七行政村一自然村,而张家湾、六庄村属南新行政村。1956年撤销上魏乡,张赵村划归陇城乡,2005年撤乡并镇,属陇城镇张赵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张赵村位于陇城镇南部,距镇政府11公里,全村气候干旱,年平均降雨量6……。 |
因以张姓、赵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属平南镇。1949年后称张赵村,属娘娘坝第十四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张赵大队,属娘娘坝公社;1961年公社化小成立齐寿公社,属齐寿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张赵大队改为张赵村,设村民委员会,属齐寿乡。2015年撤乡建镇后属于齐寿镇,名称沿用至今。张赵村……。 |
张赵村东与中赵村相邻,西距西崔庄1.5公里,南距南赵村1公里,北距周庄村0.5公里,村委会距羊二庄回族乡政府驻地偏西南7公里。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势平坦,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总收入120 万元,农业收入 110万元,耕地870亩。……。 |
清朝初期,赵姓从项城县贾岭楼迁此居住,后成村,取名赵庄。清朝中期,张姓从王埔庄迁此居住,后成村,取名张庄,1988年因重名更名为南张庄。清属项城。1912年属汝南县。1949年属汝南县十一区。1951年汝南县平舆县分治,属平舆县和店五区。1955年属平舆县杨埠区。1956年属和店中心乡。1958年属杨埠人民公社史庄寨红旗营。1960年设立张庄生产大队,属杨埠人民公社。1962年属和店人民公社。19……。 |
明崇祯年间,张氏原在无量寺东侧租种贾氏土地为生,后贾氏遭祸,所耕土地归已所有,从原居迁此建村,取名张庄。刘氏住在北部堰河南,取名上坡赵,赵氏居住在原柳堰河北,取名赵二湖,后因地洼,又迁今赵铺村东北处,但仍受水灾之苦,赵氏与刘氏商议一同南迁高皇台庙西建村,以赵姓人多,故名。清属陈新图新堤里。1941年属朱陈乡。1949年属黄埠区苗庄乡。1958年设立赵庄生产大队,属黄埠人民公社。1961年划属无量寺……。 |
明末张姓兄弟二人居此,位处苍龙涧河湾东岸,该地始祖赵姓于清初从西张村乡赵家坡头迁居苍龙涧河湾东岸,故名。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49年属城关区。1958年设张赵大队,属城关公社。1959年属张赵公社。1961年归雷湾公社。1962年属张湾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改称张赵村民委员会,属张湾乡管辖。2022年5月撤乡设立街道,属甘棠街道管辖至今。张赵村……。 |
姓张、姓赵取姓而得名。2001年5月,村居调整合并张于、大赵两个自然村,张赵村民委员会至今。张赵村:位于东凤社区以北2公里处。……。 |
张赵村位于马山子镇西南。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共240户,人口共计832人。党员24人。村民代表24人。村集体收入主要是荒地承包。村居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9200元。……。 |
张赵村位于孙镇东北,人口845人,耕地面积21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农民多以小麦、玉米、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先后投资40余万元为全村所有农浇地铺设地下电缆极大地解决了群众浇地难问题;投资5万元上了净化水设施;投资5万元更换了村内变压器设施;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资2万余元上了便捷式垃圾池,垃圾箱,动用机械清理了全村死角盲点垃圾,配备了两……。 |
张赵村位于滨北街道办事处西北10公里处,现有62户、194口人,耕地面积403亩,主导产业以粮棉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党员8名,群众代表5名。“两委”班子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村内群众和谐稳定。2012年4月以来,按照滨北街道党工委关于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工作要求,张赵村委会通过围绕确定的差异法目标,村委会强化措施,加快推进。至目前,有多项已全部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村委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群众得到了……。 |
张赵村位于紫荆山街道办事处西部,耕地面积295.9亩,人口216人。明朝万历年间,张赵二姓由云南迁来定居,故根据姓氏取名张赵。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张赵大队;1984年改为张赵。……。 |
1958年公社化时以大队驻地张赵命名,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张赵村民委员会。张赵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