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沙河铺乡杨集村座落于杨梓路,距乡政府3公里,共16个村民组。现有常住人口1091户3828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228人;其中脱贫户3户10人;低保户135人,残疾人40人。有党员67名,有村民代表50名。有村级卫生室一座,村医两名,新农合参保率97%,新农保参保率93%。现耕地3180亩。目前,以种植芊实为主的种植业,长期外出务工人员960人。201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 |
早为小杨庄、后姜庄、小桑湾3个村。因在后姜与小杨庄之间起集,三村统称姜杨集。后姜姓衰败,杨氏兴旺,改姜杨集为杨家集,故名。清属项城县孙店里。1931年属项城县孙店乡。1949年划属上蔡县蔡沟区。1952年属十四区(高岳)。1956年属杨集中心乡。1958年建立杨集生产大队,属高岳人民公社。1962年属杨集人民公社。1983年底改称杨集村民委员会,属杨集乡。1987年属杨集镇。杨集村……。 |
杨集村位于张集乡东部,东与固始县马罡乡接壤,辖18个村民组,536户,总人口2546人,耕地面积5095亩,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生猪及小龙虾为主,手工艺加工,属于传统农业生产村。杨集村地势西高东低,属垄岗地,二岗夹三冲。总地势为丘陵地带,境内有中型水库一所。东干一分部南北横穿境内,极大限度的解决杨集村灌溉用水,保证了农业丰收。经过摸底排查和群众评议,全村贫困人口……。 |
清嘉庆年间杨氏从今村北后老家迁此,因擅长经商,四方黎庶多来此交易,遂成集市,故名。1955年称杨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李原中心乡。1957年称杨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皇集乡。1963年设杨集生产大队,属李原区皇集人民公社。1977年属皇集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杨集村民委员会,属皇集乡至今。杨集村:位于皇集乡东南1公里处。……。 |
明代,杨氏先祖杨善兴自安徽合肥迁此居住,后村里兴集会,故得名杨集。1948年属会亭区。1956年属会亭中心乡,名为代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会亭人民公社,名为杨集生产大队。1964年属郭店中心公社。1965年属会亭人民公社。1972年属郭店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属郭店乡,名为杨集村民委员会。2016年1月29日撤乡设镇,属郭店镇,沿用至今。杨集村:位于郭店镇东南1公里处。……。 |
清代,杨姓在此建村,后形成小集市,俗称杨集。1928年属望城区。1941年属望城乡。1951年属新蔡县八区(涧头)。1956年3月属涧头乡。1958年8月成立杨集生产大队,属灯塔人民公社。1960年属涧头人民公社。1977年8月属杨集人民公社。1981年属杨庄户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杨集村民委员会,属杨庄户乡。杨集村……。 |
明末,杨姓在此建村居住。清代成集,故称杨集。1958年8月,由杨集、小王庄、小夏庄、前张庄、后张庄、李庄建李庄生产大队,属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属留盆人民公社。1961年9月,属留盆区留盆人民公社。1962年7月撤区,属留盆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为杨集生产大队,属留盆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杨集村民委员会,属留盆乡。1987年6月,属留盆镇。杨集村……。 |
杨姓在此定居,故而得名。明代属秋林里上亚港保。1924年属南正区上亚港保。1946年属齐孝乡。1949年属潢川县第七区杨集乡。1954年陈岗中心乡。1958年属仁和人民公社。1975年从仁和公社析出,属彭家店人民公社。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因重名问题,于1982年10月4日报经信阳地区行政公署信政(1982)97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南杨集大队。1983年6月撤社设乡,撤大队设村,成立南杨集村民委员会……。 |
明代末年,有一杨姓富户在此地起了集市,加之杨姓较多,故命村名为杨集。1927年属第八区(临蔡)。1951年属淮阳县第一区(安岭)。1958年设杨集大队,属安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杨集村民委员会,属安岭乡。1988年属安岭镇。2019年属淮阳区安岭镇。杨集村……。 |
杨集村位于新里镇西南部,距镇政府8公里,县城35公里。东接芦集乡许老围子村,西隔闾河与息县接壤,南接芦集乡大王庄村,北与张大营村相毗连。下辖19个村民组780户4263人。耕地面积4900亩,林地面积870亩,人均耕地1.2亩。杨集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班子5人,其中书记1名,支委4名,村委会班子成员5名,监委会成员1名,党员73名。……。 |
杨姓祖先最早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故名杨家。后因是附近人们买卖的集市,名杨集。因村民委员会位于杨集故名。1973年从刘家生产大队分出,成立杨集生产大队,属大营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杨集村民委员会,属大营乡。2011年属大营镇至今。杨集村……。 |
明洪武年间,杨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形成集市,故名杨集。1949年10月属鹿邑县郸城区。1951年5月属于郸城办事处郸城区。1952年8月属郸城县郸城区。1956年设杨集高级农业合作社,属城关镇。1965年成立杨集大队,属城关公社。1977年属城郊公社。1983年杨集大队改为杨集村民委员会,属城郊乡至今。杨集村……。 |
明洪武年间,杨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又逢集,故名杨集。1949年10月属淮阳县冯塘区。1951年5月属郸城办事处石槽区。1952年8月属郸城县石槽区。1965年建立朱寨大队,属钱店公社。1980年从朱寨大队析出,成立前杨集大队,属钱店公社。1983年前杨集大队改为前杨集村民委员会,属钱店乡。1987年11月撤乡设镇,属钱店镇。1995年前杨集村民委员会更名为杨集村民委员会,属钱店镇至今。杨集……。 |
清初,杨姓居此建村,并成立集市,故名杨集。1958年,供销社由杨集搬迁到舒庄,集市被撤销,村名仍称杨集。1918年属商水县南区扶苏寺。1947年12月属郾商西县。1948年3月商水县杨集区。1948年4月属城西区。1949年4月属九区(巴村)杨集乡。1951年4月属十三区(白寺)杨集乡。1955年12月属八区(白寺)杨集乡。1956年10月属高庄乡。1958年5月属白寺乡,8月属农场。1959年7……。 |
杨姓居多,民国年间此地为集市,故名。1941年属峡口乡第八四保。1948年属峡口区。1951年属四区杨集乡。1958年建平塘大队,属铁路公社。1962年属酆集公社。1974年属李集公社。1982年因重名更名杨集大队。1983年改为杨集村民委员会,属李集乡。杨集村……。 |
据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始祖杨得春携带两个儿子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次子杨林居默河西岸杨湾村,长子杨树随父居此,因清代成集,故名杨集。1912年属东二区。1931年属第七区。1948年属杨集区。1962年建杨集大队,属灌涨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杨集村民委员会,属灌涨乡。1992年乡改置镇,属灌涨镇至今。杨集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