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原西和村有肖姓人家日本留学归来,曾在此开办西和蚕丝厂,因此,将该村命名西和村。1949年前属巴县福寿乡第2保。1952年设西和村、和平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1年改和平大队为长石坝大队。1982年复村。2002年1月两村合并组建西和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西和村……。 |
取原西岔村和原和平村两村的首字“西”与“和”,组合为西和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西和初级社。1961年分为西和大队,1972年恢复西和大队,1983年3月金塔县实行分置,设人民公社为乡,设生产大队为村,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改为西和村民委员会,管辖6个小组,沿用至今。渠东村……。 |
由西和村和西坡村两个村合并为一个村,命名为西和村。因村委会坐落于西和村,故名。1981年从五佛搬迁至此,起初是西和和兰刚两个大队均属于杨庄公社管辖;1986年西和村和西坡村合并为西和村,沿用至今。西和村……。 |
新中国成立后建制属鹤陇乡,公社化建队时,命名“西和大队”,1999年改称西和村民委员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西和村属凤塘镇,距镇政府西面2公里,北面靠鹤陇山,南面与东和接壤,东面与盛户相连,西面跟新和相接,宋理宗定庚申年创乡,以农为主,主种水稻、番薯,盛产甘蔗。历代名人有苏志仁,以礼经中试,明真嘉靖甲辰科进士,中宪大夫,吏部主事,历任江西兵备签事,福建提学副使。……。 |
西和村位于从化市城郊街北部,距从化市中心9公里,交通便利,东与光联村相接,南与红旗村相连,西与光辉村相邻,北毗邻城康村。全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下辖6个经济社,总人口1110人,家庭243户。支部现有党员25名,其中正式党员23名,预备党员2名,村民委员会由4名委员与一名计生专干组成。村两委工作认真负责,工作出色,2006-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广州市暨“两无”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 |
西和村村名自六十年代初,和村大队分开后,大体为和村南头西南部规划为西大队,起名为西和村。历史辉煌,文化先进,村内有多处的文化遗产,教学楼,名胜古迹,财神庙,大庙、菩萨庙,社会主义教育基地万人坑。村艺术代表队连续多年参加镇、区汇演。全村728户,2452人,现有耕地面积1651亩。2007年通过文明生态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内街道进行了部分硬化,植树进行了绿化,街道墙壁进行了美化,组织清扫队清理……。 |
因位于黄河叉河以西而得名西河,后根据谐音改为西和。1955年成立双和(东和、西和)农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分,为东和大队和西和大队,成立人民公社后分为东和大队与西和大队,1983年成立西和村村民委员会,2003年望洪乡改为望洪镇,更名为望洪镇西和村村民委员会。西和村……。 |
东和乡西和村位于陶清河下游,长治县城西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430户,1590人,总面积2500亩,耕地面积1870亩,支部有党员51人,下设3个党小组。近年来,西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致,真抓实干,把改善民生作为奋斗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硬化了部分街巷,改善了群众饮水方面的问题。近期西和村支村……。 |
取各民族和睦团结之义。建国前为西华乡,1951年建西和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改称西和管理区,隶属卫星公社;1962年改称西和大队,隶属近城区;1984年称西和乡,隶属近城区;1987年改称西和办事处,隶属近城镇;2000年改称西和村民委员会,隶属近城镇;2005年12月撤销近城镇、九厂乡,合并组建狮山镇后,隶属狮山镇,至今。西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