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在解放前曾烧瓦,并且瓦的质量远近闻名,所以被称为瓦窑沟。解放初,属城郊公社辖区。1953年8月实行乡制,属城郊乡,1983年改设瓦窑村委会并由岷阳镇命名并报县政府审批得名。2004年撤乡并镇后瓦窑沟属于岷阳镇辖区。瓦窑沟村……。 |
1981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以来一直为瓦窑沟村,隶属寨子沟乡。瓦窑沟村……。 |
瓦窑沟行政村辖瓦窑沟、狼窝沟、后瓦窑沟、黄石崖、烟洞沟5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2.9万亩,其中:村庄占地面积1143亩,耕地面积1738亩,林地面积19388亩,草场面积701亩。全村总人口284户698人,常年在村居住54户108人,外出230户590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 |
瓦窑沟村位于涿鹿县河东镇西北121公里处,区域面积约1048公顷。……。 |
该位于山沟内,原来修有一个较大的砖瓦窑,故名瓦窑沟,沿用至今。1958年成立瓦窑沟大队,属五里川公社。1961年划归瓦窑沟公社。1984年改为瓦窑沟村民委员会,属瓦窑沟乡。2018年4月和代柏村合并成瓦窑沟村。瓦窑沟村……。 |
村处山沟,昔日有砖瓦匠在此设窑烧制砖瓦,故名。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49年属菜园区。1958年设瓦窑沟大队,属宫前公社。1961年属杏花公社。1965年属宫前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改称瓦窑沟村民委员会,属宫前乡管辖至今。瓦窑沟村……。 |
村民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至此,以烧制陶瓦为生,故名瓦窑沟。明属唐庄保。清属大唐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二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县解放后,县划为八个区,属第四区。1958年,曾为东风人民公社瓦窑沟大队,后定名为卢店人民公社瓦窑沟大队。1961年恢复区建制,属第四区。1962年撤区恢复公社,为卢店人民公社瓦窑沟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卢……。 |
清乾隆初年(1736~1750)建村。因明代曾有人在此地烧砖瓦,留有碎砖破瓦及瓦窑残迹,被周围村人称为“瓦窑沟”。1958年建瓦窑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为瓦窑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2014年撤销王庄、崖窑沟、黑龙滩3个村村委会建制,并入瓦窑沟村民委员会。瓦窑沟村……。 |
相传早期所用的砖瓦在此烧制,清代,这里有砖瓦厂,故名。1984年7月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瓦窑沟村……。 |
瓦窑沟村是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口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0423105208。 |
瓦窑沟村位于石咀乡东南部,距石咀乡政府2.5公里。全村总人口37户,人口数92人,党员6人,耕地面积230亩。……。 |
瓦窑沟村位于郭村镇北部山区,坐落于伏牛山脚下,全村55户170口人。产业主要以种植业玉米和谷子为主,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年来勤劳善良的瓦窑沟人民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抓产业,调结构,瓦窑沟村的发展出现了前所谓有的大发展时期,并在2010年被评为镇先进村,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特别在新一届支村委的带领下,瓦窑沟村修路,打深井,发展一村一品更使整个村发展出现了前所唯有的新发展。……。 |
此地原开有一座烧砖瓦的窑,随后因住户逐渐增多,以瓦窑和地形取名瓦窑沟,因村委会驻地在此而得名。该村1960年归原老顶山和嶂头乡共同组建的国营长治市老顶山林场管辖;1976年场社分设又归国营长治市老顶山林场管辖;1984年归长治市郊区老顶山乡管辖;2000年归长治市郊区旅游开发管理局管辖;2018年11月撤销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归潞州区老顶山镇管辖;2021年3月撤销老顶山镇,设立老顶……。 |
瓦窑沟村简介 瓦垚坡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全村共37户、88口人,其中9名党员,土地面积173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人均纯收入2500 元。 近年来,瓦窑沟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 |
瓦窑沟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迭台寺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925206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