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集村位于朔里镇北部,东部、北部、西部都与丁里镇相邻,下辖沈集、土楼、刘庄、王台、陈谷、陈台、朱庄7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6327人,1628户,全村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18亩,蔬菜大棚约400亩,人均纯收入达6378元。一、组织设置沈集村现有党总支1个,共有党员109人,总支委员5人,下辖4个党支部,其中淮北市北方心连心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是2012年3月由镇党委……。 |
明洪武元年(1368),沈选剑北征到归德,后迁沙集北永兴集定居。因沈氏为权贵,故更村名为沈集。1949年属商丘县。1951年称沈集行政村,由商丘县划归谷熟县杜集区。1954年,谷虞合并,属虞城县杜集区。1956年称沈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沙集中心乡。1958年称沈集生产大队,属杜集人民公社。1975年属沙集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沈集村民委员会,属沙集乡,沿用至今。沈集村:位于徐油坊村西北侧。……。 |
明弘治年间,沈槤自沈楼分迁于此后形成集市,故名。1946年属曹县刘口镇第十三区。1949年属谢集区高楼乡。1952年设朱楼乡,属谢集乡。1956年建朱楼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潘口乡。1958年改朱楼生产大队,属潘口人民公社。1961年属谢集区潘口人民公社。1962年废朱楼生产大队属谢集区陈菜园人民公社。1965年复置朱楼生产大队,属李庄人民公社。1975年从朱楼生产大队分置沈集生产大队,属李庄人民……。 |
民国时期,此地是东桥至洋梓的商贸通道,许多由京山、东桥到洋梓做生意的商贩常在此歇息。有沈姓人家在此经营小商品,逐渐形成小集市,得名“沈家集”,后称“沈集”。1936年属柏新乡,1941年属长寿乡,1947年属郢东乡,1949年东桥区合乡;1953年属北台乡;1954年为新合人民公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东桥公社北台管理区新合大队;1961年恢复区建制,属东桥区北台乡;1975年撤区并社,属东桥公……。 |
因早期该村有个小街叫沈集街,故名。1958年设立为沈集大队。1983年更名为沈集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沈集村:位于六塘河北岸,距沂涛镇政府6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2950亩耕地,3110人。……。 |
境内沈姓人家较多,且该村过去有集市,村故此得名。1958年成立沈集大队,1983年改为沈集村,2020年,梁集村并入沈集村。沈集村:位于鲍集镇西南3公里处。……。 |
以村民沈姓居多而得名沈集。新中国成立后属梁集区沈集乡,1953年属梁集区梁集乡,1958年属梁集公社沈集大队,1983年属梁集乡沈集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属梁集镇为沈集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沈集村:位于梁集镇东北2公里处。……。 |
沈集村简介沈集村共有人口1585人,耕地面积2332亩,年人均纯收入8950元。全村现有党员39名,女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5人,村“两委”成员9人,交叉任职1人。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递进培养”、“三创四强争五好”工程,“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同时带领全村党员,按市、县、镇三级联创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