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三和村

三和村

  三和村位于乡政府北3.5公里处,2003年由魏营、杨庄两村合并为魏营村,2005年机构改革时由魏营、陆小楼村合并而成,本村合并而成,名曰“三和”。现有耕地面积6721亩,人口4939人,党员74人。辖魏大桥,魏营,胡大营,蔡庄,杨庄,江信庄,张庄,魏小庄,魏腰庄,魏园,陆小楼,朱庄,盛庄,胡小营,后刘桥,前刘桥,陆小庄等17个自然庄。我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为外出劳动力大村。我……。
  三和村位于三和乡西部,于谢家区杨公镇和小孤堆乡相接壤,是山南新区开发建设的辐射区,西部第二通道穿境而过。全村现有425户、1852余人,6个自然庄、10个村民组,区域面积6532亩、耕地面积3400余亩;主导产业是水稻,小麦,油菜,主要经济收入是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村级组织设置完善,村“两委”班子配备齐全,现有村支两委干部5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村干部平均年龄40岁,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正式……。
  抗日战争时期,地方武装争权夺利,百姓民不聊生,1939年地方绅士张兰舟、吴佩仪等人联合协议,由罗集、陈集、芦沟三方拨地,新设一集,从而平息三集争权局面,故取名三和。村委会负责管理全村日常事务,故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为三和公社三和大队;1983年公社改乡,为三和乡三和村;1992年撤乡并镇,三和乡并入陈集乡,为陈集乡三和村;1992年并村调整,三和村与邹吴杨村、陈圩村合并为三和村;2006年区……。
  三和民族村座落在阜南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焦陂镇西北部,共有7个自然庄,2900多人,其中回族12余人,耕地3305亩,是新农村示范村,整村推进村。现有精养鱼塘水面200亩。养牛大户28户,养羊大户42户,养猪大户2户,规模养鸡户3户。种植大棚蔬菜300余亩,小麦高产攻关田800余亩。2010年三和村人均收入达到4200多元。 多年来,三和村“两委”干部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指示精神,开展了多……。
  因村委会辖区内的自然村姜楼,而得名姜楼村委会;因市境内村委会重名;2017年7月界政秘【2017】87号文件批准姜楼村民委员会更名为三和村民委员会。现在驻地在张忙庄,名称未变,沿用至今。意为天时、地利、人和为三和。1953年9月前属太和县,后属界首县。1958年9月属光武(前进公社),建姜楼大队、张忙庄大队、黄古堆大队。1966年5月属邴集公社。1981年姜楼大队重名,改为三和寨大队。1983年体……。
  三和回民村,地处定明路3公里处,面积约9平方公里,是三和 集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十一个自然村庄,总人口3900人,有耕地2900亩,村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有党员72名,2007年全村工农业经济总收入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00元人民币,从2007年起,我村开通了远程教育网,使得两委办公和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从2007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工业……。
  因村内有三条河流贯穿而过,故而得名。民国六年时属虎城乡的第二十二保。解放初,1952年改称为虎城乡三河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虎城公社三河村。1966年改为竹山区龙胜公社三河大队。1982年因同名又改为龙胜乡峨龙村。2002年改为龙胜乡三和村。三和村……。
  取三村合并,“和气、和睦、和谐”之寓意,故名。2004年村组建制调整,由合林村、黄石村、河口村合并改为三和村,同时设立三和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三和村……。
  石鱼镇三和村西连兴发村铜永公路,东靠缓缓流动的小安溪河水,南至盐田村,北与太康村的石兴路紧紧相连。全村一共有20个村民合作社,居民853户,共3250人,其中劳动力1850人,耕地资源共2273.25亩。村内有安平小学、安平卫生院、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等单位。三和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村通公路20公里。全村20个社实现了社社通公路,全村农网高、低压改造完毕,有水库2处,山坪塘9口,电灌站3处。近年来……。
  湘店乡三和村是武平县偏远的山村,位于湘店乡的东南部,距县城67公里。辖流坊、山背、白竹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192户,998人。三和村村主干2人,计生管理员1人,妇代主任1人。全村耕地面积564亩,林地14000亩。当地盛产食用菌,95%村民种植食用菌,年产食用菌12吨,年产值30万元。2013年全村党支部有党员35人 ……。
  因彭家湾、袁家窑、地拉牌三村组合而得名三和,村民委员会建于此,故名。1952年为皋兰县源泰区三和乡。1953年划归石洞区黑石川乡,1958年属西川公社黑石大队。1961年由黑石大队分出为三和大队,属和平公社管辖。1983年社改乡时改名三和村民委员会,2015年撤乡建镇为黑石镇三和村民委员会。三和村……。
  地处冲蒌圩西北面5公里处。耕地面积3052亩,其中水田2143亩,岗地909亩。户数454户,人口2061人。明清时期属德行都,民国后期属台山县第三区蒌北乡,1958年称岭后村对面园山仔中心地地,距县城15公里,交通方便,汽车可直达。辖南泮,南岭源安、大桥、表岗、高田、龙尾、高明、龙安、桥头、福田、夏后、车成、东江、岭后15个自然村。聚居着陈、李、蔡碱三姓,大家相处和睦,故名三和。这里多是山坡丘陵……。
  村委因沿用前身建国初由榃坝、五平、大岗三村组建时的命名,故名。吴氏始祖萬肁公于公元年由今属罗定县素龙镇大榄村委会的横岗村迁到秋凤圹村落户,形成本村委最早的村落。之后,黄、刘等姓族人陆续迁来本村委境内落户。现有吴、黄、刘、邬、许、、、等共8姓,最大姓黄,占50%。1958年公社化后组建三和生产大队,隶属罗城公社。1959年改隶黎少公社。1961年分出碗窑大队,后又并入碗窑大队,属生江公社。1983年……。
  1958年因莲花、永丰、梅子三个村合并设置生产大队,取和谐融洽之意,予之冠名为“三和”。改设村委会时沿用呈批得准,故名。约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落户建村,隶属罗定州二都顺仁乡;清宣统二年至民国20年(1910~1931年)隶属罗定县第三区水摆团新安堡;民国21至民国30年(1932~1941年)隶属罗定县第三区水摆乡;民国31至罗定解放初(1942~1950年)隶属罗定县第三区罗镜乡。19……。
  因建国初由三个初级社组建为一个高级社,取团结和气之意,改名为三和,故名。主要谢、梅、余、卢、陈、邓、蔡、杨、郭、黄、姓谢、梅居多。1958年设三和生产大队,1983年为三和乡人民政府,1987年设村委会,1989年改设三和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复称村民委员会。民国时属大濂乡辖,1952年为三和乡辖,1958年为大方人民公社辖,1983年为大方区公所辖,1987年为大方乡人民政府辖,1993年为大……。
更多资料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锕€鐤い鎰剁畱缁犵娀鐓崶銊р姇闁稿顦甸弻娑㈩敃閿濆棛顦ョ紓浣哄Ь椤鎹㈠┑鍥╃瘈闁稿本绋戝▍锝夋⒑缁嬫鍎滈柟鍑ゆ嫹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堝┑鈽嗗亝閿曘垽寮婚敐澶嬪亜缂佸顑欏Λ鍡欑磼缂併垹骞愰柛瀣舵嫹 缂傚倸鍊搁崐椋庢閿熺姴闂い鏂挎濞戞氨鐭欐い銏f硾閳规垿鎮╅鑲╀紘濡炪倖姊归崝娆撶嵁韫囨稒鏅搁柨鐕傛嫹13001937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冲仭闂侇剙绉寸粻顖炴煥閻曞倹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