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指该地曾为温麻县旧址,历史较久远的村落,故名。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古县生产大队。1984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1984年,撤销古县生产大队,设立古县村民委员会,简称古县村委会。古县村……。 |
古县村,始于东晋义熙年间之沙村县(后改称沙县)的县治所在地,唐中和四年(884年)县府设于现址后被遗为村民居住地(俗称“旧院”)。位于沙阳八景之沙溪“十里平流”的下游北岸,形如左拇指翘出之半岛,土地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国有、公用地1.49平方公里)。下院村落地势平坦宽阔,北依仙奶殿山、后门山,东南、西南面溪水环绕与琅口镇琅口村隔溪相望,西北面与廿八曲风景区、东门贮木场(仙舟半岛)相邻。辖5个村……。 |
古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前黄镇西北部,西邻涂岭镇,北毗南铺,原生态保护良好,境内有虎岩寺、玉山庙、院内三宝寺、商周古文化遗址、石冠洞等旅游景点;南有坝头溪支流古县溪流,北有坝头溪,古县段2.3公里,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下辖涂仁、亭头、社仔、东庄、溪古、古县、龙田、方厝、林厝、许厝、西坝、柏仔篮等12个自然村,19个生产小组,截至2008年底共有1127户,4547人,耕地2340亩,山地300……。 |
古县村位于武警学院西侧、自然公园南侧,面积1180亩,人口数3336人,隆福寺和自然公园坐落于此。……。 |
因是周邑旧址,故而得名古县。1958年成立古县大队,属横水公社。1984年改为古县村民委员会,属横水乡。1994年属横水镇。古县村……。 |
三国时吴永平县县治位此,故名。1958年,建茶亭公社,建古县大队、国庆大队、汤家边大队、屏峰大队、郑笪大队、官庄大队。1983年,改为古县村、国庆村、汤家边村、屏峰村、郑笪村、官庄村。2001年5月,古县村和屏峰村合并,名古县村。2001年5月,国庆村与汤家边村合并,名燕山岭村;官庄村和郑笪村合并,名官庄村。2009年7月,古县、燕山岭、官庄3村合并,名古县村。古县村:位于屏峰路88号。……。 |
古县,系西晋太康元年(280)的阳丰县治所在地,故名”古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古县乡第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第三区古县乡。1958年成立古县大队,属古县公社。1984年撤大队设村委会,成立古县村村民委员会,属古县镇,沿用至今。古县村……。 |
1947年名为古县行政村,属蒲县薛关行政区;1953年属蒲县古县乡;1958年名为古县生产大队,属蒲县古县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名为古县村民委员会,属蒲县古县乡;2019年蒲县将刘村合并至古县村,属古县乡管辖至今。古县村……。 |
解放前属隰县二区,解放后属隰县六区,1956年属义泉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管辖,1961年属黄土公社管辖,1984年公社改乡后,改为黄土镇,成立古县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古县村……。 |
古郭城县址,其城三面险绝,唯东面平夷,后唐同光二年迁县治于丹朱邑,故名古县。村委会住该村,故名古县村民委员会。1949年10月属浮山县一区管辖;1958年为古县管理区;1962年设立古县大队;1984年7月撤销古县大队,设立古县村民委员会;2021年乡级区划调整撤销张庄乡、米家垣乡,合并设立张庄镇,古县村民委员会属张庄镇管辖至今。古县村……。 |
相传初置杨县计划在此,因发现对岸范村和秦壁一代地势易守易攻后,将县城移至范村附近,此村因而取名古县。1949年属洪洞县二区。1956年设苏堡乡。1959年设苏堡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苏堡人民公社,设苏堡镇。1987年成立古县村民委员会。属苏堡镇管辖至今。古县村……。 |
该村建于明末,原因地势高险,下有河流长期冲刷,村落看着像是悬在空中,称“万古悬”,后改称“万古县”。明、清时期为万固县,属太平县管辖。民国3年(1914年),国民政府改太平县为汾城县,属汾城县管辖。1954年9月,两县合并,归襄汾县管辖。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销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隶属五星公社。1959年1月,襄汾县撤销,属侯马市管辖。1961年7月恢复襄汾县建制,隶属襄汾县管辖。几经变……。 |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故县”。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古县村”。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刈陵县治设此。宋天圣三年(1025),县治迁于白马驿镇(今县城)之后,此地定名古县村,因古为县城而得名。因该处为古县村委会办公地点得名。1958年9月成立管理区,1961年设立古县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古县生产大队,古县大队。1968年,更名为古县大队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复名古……。 |
因上古县和下古县合并而得名。2019年上古县和下古县合并,成立古县村民委员会,属古县镇管辖。古县村……。 |
古县得名于该处在唐咸亨年间(670-674)设常山县治,故名。明清时期属常山乡官塘里廿五都唐、民字庄。民国廿九至三十六年(1940-1947)为招贤乡4、5保,1950年为溪口区招贤乡4、5村和汪家淤乡1村,1956年与井坞、石井口、招贤等村合建招贤高级社,属招贤乡,1959年称招贤生产队,属招贤管理区,1961年新置古县、石井口、外方山大队,属招贤公社,1983年改称古县石井口、外方山村委会,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