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子村位于捧乍镇区所在地北面,距捧乍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本村总人口891户,总人口4142人,国土面积1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亩,辖17个村民小组,本村住着汉、彝、苗族,以汉族为主。人畜饮水工程已解决本村60%,以完成电网改造全村的70%,主要生产烤烟、玉米、油菜等,养殖业有牛马、骡、猪、鸡等,劳务输出,运输业。--人口总数:4142人 农业人口:4142人非农业人口:/人--行政……。 |
大坪子村距离何官屯镇政府10公里,总人口2021人,以种植玉米、洋芋为主,蕴藏煤炭资源,具备草地开发潜力,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人口总数:1080人 农业人口:1080人非农业人口:/人--行政区面积:3.6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7.9亩--主要民族成分:汉发展口号:--所辖村:包包组,公房组,弯子组,上深沟组,下深沟组生产总值:142.0 万元--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名特产品:玉米,土……。 |
大坪子村位于化起镇东面约2.5公里,气候宜人。我村共有10个村民组,共有户数324户,1445人,共有耕地面积1426亩,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贫困人口157户345人。近年来基础设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县城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从而造成农村的居住环……。 |
以境内有一块20亩左右的坝子得名。原为大坪子大队,1984年改为大坪子村民委员会,隶属大坪子乡政府,沿用至今。大坪子村……。 |
大坪子村是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老君滩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3426202999。 |
因该村土地面积平坦宽阔,故名。1951年建立五大队。1984年复为马鹿乡,更名为大坪子村,沿用至今。大坪子村……。 |
大坪子村位于太伏镇南部,2005年由原来的樟山村、斑竹村、鹤鸣村合并而成,东、南与合江县参宝乡接壤,,西邻林桥村、石坝村,北连双石村、沙河村、照南山村。本村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户1354户,人口4886人,总耕地面积6675.3亩,人均占用耕地1.36亩,常年外出务工经商1926余人。 大坪子村现设有党总支1个,下设3个支部,党小组9个组,现有中共党员90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设村委会1个……。 |
1940年至1949年原为特别区麻栗坡督办。1950年到1953年为行政村。1954年改乡。1955年为公社。1956年扩为公社。1957年划归富宁县。为公社管理区至1964年。1965年至1970年为小公社。1971年后改大队,1971年至1999年改为大坪子办事处,2001年改大坪子村委会并沿用至今。大坪子村……。 |
因地处山间较大坪子,得名大坪子。村委会驻大坪子。1950年属靖安区,称四村;1952年属靖安区,称龙潭乡;1967年属前进公社,称龙潭大队;1978年属靖安公社,称龙潭大队;1984年从龙潭大队划出建立大坪子乡;1988年属靖安乡,称大坪子行政村;2000年依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设立的村民委员会,属靖安乡,称大坪子村民委员会;2012年撤乡设镇,属靖安镇大坪子村民委员会至今。大坪子村……。 |
村子始建于坡地一块较大平地上得名“大坪子”;现村委会驻地在坪子。1930年,设水夫地乡(大坪子乡),属龙陵县第四区。1946年,设大坪子保(县直属保),属龙陵县。1950年3月,属龙陵县第一区(今镇安)腊勐行政村。1952年8月,设惠通乡,属保山县第四区(今由旺)。1953年1月,设惠通乡,属保山县第三区(太平)。1958年10月,设惠通管理区,属施甸人民公社太平片。1961年9月,设惠通大队,属……。 |
因村居较大的山坪上,故名。1970年撤区并社,设立新坪大队,属五星公社辖。1984年撤新坪大队设立大坪子乡,属五星区辖。1987年8月1日成立大坪子村公所,属五星乡辖。2000年6月成立大坪子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大坪子村……。 |
解放前属巧家县第三区乌龙乡第六保。解放后属会泽县第五区新乐乡。1952年属坪子乡。1956年东川矿区新村区新乐乡,1958年属东川市新村区新乐乡,1959年属法者人民公社,1961年属新乐人民公社,1964年属法者人民公社,1965年设大坪子大队,1984年5月改大队为乡,属法者区公所,1988年1月改设大坪子行政村,属法者乡;2000年改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11月属土地镇。大坪子村……。 |
大坪子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3.00公里, 国土面积13.46平方公里,海拔1640.00米,年平均气温14.70℃,年降水量2210.00毫米,适宜种植谷物等农作物。有耕地891.00亩,其中人均耕地0.62亩;有林地14146.00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30户,有乡村人口1560人,其中农业人口1432人,劳动力93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10人。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