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村地处歙县大洲源腹地,2008年初,村级行政区域调整后,岔口村由原岔口、绍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岔口村是岔口镇政府的所在地,是大洲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集散中心,辖区人口1500余人。主要经济收入以茶叶、蚕桑为主,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岔口村交通方便,水利条件优越。全村有8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1548人,有党员76名,其中女党员11人。近年来,该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精神为……。 |
因位于两山岔口,故名。1950年属凤林乡;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同年,设立岔口大队。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1984年,撤销岔口大队,设立岔口村民委员会,简称岔口村。岔口村……。 |
张姓人居多,位于岔沟口。1958年属庄浪公社云台大队,1960年划属岳堡公社分设岔口大队,1968年改称向阳大队,1982年更名为张家岔口大队,1983年改称张家岔口村委会。岔口村……。 |
1958年公社化后属红星公社莲峰大队,1962年属莲峰公社岔口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岔口大队改为岔口村,沿用至今。村民委员会驻地王家庄。岔口村……。 |
1958年公社化时属文峰大队,1963年为三合大队,1979年改名为岔口大队,1983年9月更名为岔口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岔口村……。 |
明属青平里,清属永宁里,民国初属第二区青平里,1937年8月属禹居区,1950年7月属三区,1955年3月属文安驿区,1958年8月成立关庄镇人民公社,1976年10月改称关庄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设关庄乡,设关庄乡岔口行政村,1989年改为关庄乡岔口村民委员会,1998年改设关庄镇,改为关庄镇岔口村,2014年将高家塔村、关家河村撤销并入岔口村村民委员会。岔口村……。 |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岔口大队管委会,1966年-1976年改岔口大队,1977年-1983年称岔口大队革委会,1984年政设分社,易名岔口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岔口村……。 |
因此处在两条沟的交叉处,故名。1984年设立村民委员会,2015年撤销高家庄村村民委员会、刘家庄村村民委员会并入岔口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岔口村……。 |
因村庄位于三岔路口,故取名岔口。人民公社时期为岔口大队,1984年设立岔口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岔口村……。 |
名称沿革:1984年命名。隶属关系沿革:1958年前属交城县管辖,成立古交区后为岔口人民公社所属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岔口人民公社后设立岔口乡,归岔口乡,设立岔口村民委员会并管辖至今。岔口村位于岔口乡南部,由岔口、上阳坡、下阳坡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户249户,总人口1208人,其中劳力443人,党员26人,人均年收入2514元,耕地面积2550亩,养猪302头、牛69只、羊519只、鸡1564……。 |
原村居河沟三叉路口,故名。1958年建立岔口大队,隶属岔口公社;1984年设立岔口村民委员会,隶属岔口乡。2020年3月,根据平政发〔2020〕3号文件,富家岭村和岔口村合并,合并后的村名为岔口村。岔口村位于平定县城北部45公里处,交通便利,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360户1400口人,全村耕地面积1676亩,劳力800个,土壤类型为黄土质山地,气候属温热带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 |
岔口村位于长治县南部山区,全村65户225人,1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共有党员17人,其中女党员2人,高中文化程度4人,60岁以上6人,下设2个党小组,耕地面积210亩。……。 |
岔口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南王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921201999。 |
村庄位于三大线与洪永线交叉的路口而得名。1962年设岔口大队,属坡头公社;1984年成立岔口村村民委员会,属坡头乡管辖至今。岔口村……。 |
位于葫芦川、中西川山岔之口,故名。系古代榆城旧址。明清时期属中东都,1917年属四区,1953年属会立乡,1956年属先炬高级社,1958年属吕梁公社,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的体制;同年9月,撤销岔口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各村各自设立生产大队。该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