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有白波神仙境传说,故名。1929年属化蛟乡;1946年属石门乡;1950年属城关洋蛟乡;大队建制时1963年属化蛟公社;1966年成立白坑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白坑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白坑村……。 |
因以前村里有个大石坑,白色的石头裸露出来,特别显眼,故名。在明代年间录属漳浦辖区镇坑保,1947年改为镇海乡白坑保。新中国成立初期属第三区白坑乡、1952年合并为第六区,隶属于港尾所辖,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公社,白坑村列入红旗公社所辖,社址办公设在白坑,1958年底红旗公社与火箭公社合并统称为港尾人民公社,设为白坑大队,白坑与流会原始一个行政村,1988年5月从龙海市港尾乡析地置隆教……。 |
此村由原来的白沙迳片和大苟坑片合并,故名。1950年为白坑乡。1958年为白坑大队。1983年为白坑乡政府。1986年为白坑村委会。1990年为白坑管理区。1998年10月7日由白坑管理区改设为白坑村委会,沿用至今。白坑村……。 |
白坑村是东港镇辖下一个行政村,位于惠来县西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东与本镇百岭村相连接,南与高美村相连接,北与葵峰农场相连接,西与东港村相连接,是东港镇中心区组成部分,距深汕出入口500米,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总户数230户,总人口1400人,总面积1100亩,其中水田320亩,旱园600亩,山地18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冬瓜、荔枝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劳务输出。……。 |
一、基本情况:白坑村共辖 13 个自然村,共有农户 197户 992人,其中年人平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共有85户389人,贫困人员占全村的 29 %;共有811 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村人员的 77 %。村委会年集体经济收入2万左右。目前,该镇进村委的乡村公路实现了硬底化,共有 0 条自然村的乡村公路实现了硬底化,全村实现了“通电、通水、通邮、通视”。白坑村的基础产业主要是种植经济……。 |
新中国成立后合并半径村,称白径村。1958年公社化时析出为白坑大队;1984年属大坝区称白坑乡;1986年属大坝镇称白坑村村民委员会;1990年称白坑管理区;1999年改称白坑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白坑村:大坝镇白坑村位于大坝镇南部,毗邻燎原镇,人口6925人,属半丘陵地区,自然资源优越,民风淳朴,交通条件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属纯农村庄。村现有两委干部8人,党员……。 |
白坑村地处大柏地乡东南部,距319国道3公里,村委会到乡政府路程13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13户,总人口799人,总劳动力314人。耕地面积1247.22亩,林地面积15399亩。主要致贫原因1、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经济基础薄弱。我村有10个自然村的公路都没有修水泥路。全村大部分水渠修建于60年代,且未达到三面不见土的标准,全村不通有线电视、不通广播,没有商店,没有医疗所,水、电、路……。 |
1958年成立白坑大队。1984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撤销白坑大队,建立白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白坑村……。 |
很早很早以前,天上有个神仙下凡来修福。他剃着光头,穿一套破衣裳,背一个破袋,脚上套着双开口的鞋,柱着拐杖。他来到山村的一户人家门口,朝主人合起双掌,不住地念“阿弥陀佛”。主人一看是个疯癞和尚,便想走开。和尚道:“施主行行好,讨口茶 吃吧。”主人回答:“讨茶?我自家都没茶吃呢!”说着就走开了。神仙来到另一户人家:“家主,修修福吧,给我口茶喝。”“没有,换户人家吧,”神仙一连走了好几家,主人都勿肯打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