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居委会位于阜阳市颍东区颍河北岸,阜淮铁路以南,距阜阳市25公里,集镇现有人口4436人,汉族人口2210人,回族人口2226人,是个少数民族集中的集镇。 |
花苑居委会辖区总户数1659户,总人口6450人,主干街道4条,农村自然庄10个,农业人口3978人,可耕地3104.12亩,全居南北面积3平方公里。 |
口孜镇焦庄行政村位于口孜镇东侧,与杨楼孜镇接壤,共有十个自然庄,人口3883人、950户,土地面积约3950亩。 |
白屯民族村位于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东南25公里处,座落在淮河最大支流,风景秀丽的颍河左岸,东距口孜东煤矿3公里,北距口孜西矿2公里,南与颍上县隔河相望。人口1746,土地1477亩。 白屯民族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闲时发挥世代流传的土木工加工技术,木工产品远销合肥、淮南、寿县、阜南等周边县市。经济作物以杨树为主,现有速生杨树3万余棵,成材树已达2万立方米,其他杂树500多立方米。现有技术较好的木工300余人,大型木材加工机械3台,小型多功能木工机床200余部,被省授于“鲁班村”称号。 我们村距阜阳市比较近,市郊有中型飞机场,铁路承东接西联结南北,阜淮铁路货运站距村2公里,合淮阜高速公里,阜六高速公路,105国道都从这里经过。2公里的水泥路直通村部,颍河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之称,500吨大船可以顺利直达长江。 我们这里人勤地沃,交通方便,水电齐全,资源丰富。有着年产800万吨的口孜东西煤矿,同时我们民族村发展企业有国家的优惠政策的倾斜,经济上支持,宽松的环境,工商、税务用地国家是一路绿灯,是办企业最理想的地方。这里人民善良,社会治安稳定,曾被阜阳市授于社会治安模范村。资源充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政策好,环境优美是办企业的最好保障。 |
杜康村位于口孜镇东侧,近邻口孜集,辖区内有杜康大街、颍河南北大桥、曹沟巷、育英街、安定街。现有人口71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00人),居民1320户,下辖12个自然庄,2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901.42亩。交通十分便利,中贯阜淮铁路、阜口公路,南有颍河,北有济河,东有向阳大沟,是一个招商引资开发的好地方。 村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计12间房屋,村部占地面积为2.7亩,近处于阜口路曹沟段南侧,室外干净,清洁卫生,室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规范上墙,通过了上级各个部门的检查验收,均受到了领导们的一直好评。全村共有0正式党员78名,通过民主选举村“两委”在职干部5人,平均年龄43岁,均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是一个年富力强、开拓进取、团结奋进、具有超前谋划意识的村级领导班子。 |
因建村时靠济河,故得名济河村。解放初期实行乡制为济河大队,属洪沟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口孜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属口孜区,(1962年建济河大队;1979年建蒋庄大队),1984年分别建济河村和蒋庄村,1992年撤区并乡时属于口孜镇,1996年设颍东区,属颍东区口孜镇,2006年两村合并为济河村,并设置村民委员会至今。解放初期实行乡制为济河大队,属洪沟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口孜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属口孜区,(1962年建济河大队;1979年建蒋庄大队),1984年分别建济河村和蒋庄村,1992年撤区并乡时属于口孜镇,1996年设颍东区,属颍东区口孜镇,2006年两村合并为济河村,并设置村民委员会至今。 济河村:位于口孜镇西六公里处,阜淮铁路北侧,济河南岸,东西长4.5公里。全村13个自然庄,18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3657人,全村总耕地面积3915亩。 |
王老庄行政村位于口孜镇西方,距口孜镇政府住地6.5公里,辖11个自然庄,居住村民1330户,3370口人,该村现有可耕地5318亩,人均地约1.7亩。 |
曹庄行政村位于口孜镇西南,西于袁寨镇相邻,南于颍上县隔河相望。曹庄行政村由20个自然庄组成,人口5478,可耕地4950亩,人均年收入3956元。曹庄行政村的经济以瓜果蔬菜种植为主。在-武燏的带领下,成立了阜阳市第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拥有注册“颍河”牌商标,生产绿色无公害西瓜、蔬菜等,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和阜阳商厦中心超市、华联超市等进行农超对接。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
洪沟村位于口孜西边,东邻花园村、北济河,西邻济河村、王老庄村、南阜口路,共四平方公里,九个自然庄,九个生产作业组,总人口3440人、804户,耕地面积3705亩。
村“两委”干部共7人,李永军任总支书记,分管小杜庄、小朱庄,张家敏副书记分管陈庄,张敬文分管张庄、包庄。张家宽总支委员分管小白庄,韩子良村委会委员分管杜老庄,苑素玲妇女主任、计生专干分管周老庄,贺芳团支部书记、计生专干分管管网庄。 |
据查清朝时期,有一员外,姓饶,在此建庄居住,取名为饶海寨,约在民国时期又一姓程的地主居住,一九六八年改为饶海村民委员会。1949年曾属洪沟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饶海大队属口孜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属口孜区,1968年又改为饶海村,1972年复称饶海大队,1984年成立饶海村,并设置村民委员会,1992年撤区并乡时属于口孜镇,1996年属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 饶海村位于口孜集以西,距镇政府约3公里,北邻阜口路,南倚颍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现有耕地2868亩,人口3073人。下辖9个自然庄,21个村民小组。村级基础设施完善,村部占地3.6亩,计22间房屋。 |
因白氏家族来此地占产立庄,故命名为白元村。解放初期属于正午区,1953年8月实行乡制属于高台乡,1956年8月撤区并乡后,属于口孜区,1958年人民公社制属于口孜公社,1961年管理区改制公社属于汪庙公社,1969年建白园大队,1979年建龙沟大队,1984年撤社设乡,属于汪庙乡,1984年2月同时成立白园村和龙沟村,1992年撤乡并镇属于口孜镇白园村。1996年两村合并为颍东区口孜镇白元村至今。解放初期属于正午区,1953年8月实行乡制属于高台乡,1956年8月撤区并乡后,属于口孜区,1958年人民公社制属于口孜公社,1961年管理区改制公社属于汪庙公社,1969年建白园大队,1979年建龙沟大队,1984年撤社设乡,属于汪庙乡,1984年2月同时成立白园村和龙沟村,1992年撤乡并镇属于口孜镇白园村。 1996年两村合并为颍东区口孜镇白元村至今。 白元村:位于口孜镇西北部,现有人口3897人,土地面积5309亩,共有16个自然庄,25个村民组。 |
早期因当地种植枣树较多,故而得名枣园。解放初期曾属正午乡,1958年为口孜汪庙人民公社王庄大队,1969年建白海大队,1984年2月成立白海村并设置村民委员会,同年分出枣园村,1992年撤乡后改为口孜镇白海村民委员会、枣园村民委员会,1996年属颍东区口孜镇,2016年9月两村合并为现在的口孜镇枣园村民委员会。解放初期曾属正午乡,1958年为口孜汪庙人民公社王庄大队,1969年建白海大队,1984年2月成立白海村并设置村民委员会,同年分出枣园村,1992年撤乡后改为口孜镇白海村民委员会、枣园村民委员会,1996年属颍东区口孜镇,2016年9月两村合并为现在的口孜镇枣园村民委员会。 枣园村位于口孜镇西北部4公里处,济河北岸,辖14各自然庄,24个村民小组,880户,现有农业人口3498人,计划生育人口3979人,耕地面积5463.41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大豆80%套种玉米。 |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妻子马娘娘的老家在后楼,是个大财主,朱元璋创业时借了马家不少钱,后来朱元璋做皇帝后,把借的钱还上后,还在后楼盖了木楼,木楼分前楼和后楼,故命名本村为后楼,一直延续到现在。解放后属正午区;1953年8月实行乡制,属车武乡;1956年—1969年属白园大队,1969年建武后楼大队;1971年—1984年属后楼大队;1984年2月成立后楼村,大队制改为行政村制。 同年从后楼大队分出部分,成立成立武大庄村,并设置村民委员会。 1992年撤区并乡时属于口孜镇,1996年两村合并属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 后楼村:位于口孜镇西北部2公里处,济河北岸,辖14个自然庄,24个村民小组,880户,现有人口4198人,耕地面积5463亩。 |
因村民王姓较多,故命名为王庄村。1949年曾属洄溜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王庄大队属口孜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属口孜区,1969年建王庄大队,1984年2月成立王庄村民委员会,1992年更改为口孜镇王庄村民委员会属于口孜镇,1996年属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1949年曾属洄溜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王庄大队属口孜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属口孜区,1969年建王庄大队,1984年2月成立王庄村民委员会,1992年更改为口孜镇王庄村民委员会属于口孜镇,1996年属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 王庄村:位于口孜镇西北部,北靠蒋湾河,南靠济河,东靠新河,西与枣园村相临。现有十五个自然庄,二十八个村民组,4390口人,1127户,6723亩耕地。 |
大坝村解放初属汪庙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口孜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属口孜区汪庙乡,1969年建红阳大队,1981年更名为康桥大队,1984年2月成立康桥村民委员会;1984年2月由蒋湾大队划出,成立王大庄村,并设置村民委员会。 1992年撤区并乡属口孜镇,1996年康桥村和王大庄村合并称洪阳村,属于颍东区口孜镇,设置村民委员会至今。 大坝村位于口孜镇东北,东接杨楼镇,北与新乌江镇接壤,西接钓台村,南与焦庄、杜康村隔河相望。大坝村有17个自然庄,人口6898人,耕地面积6460亩。大坝村经济过去以大蒜生产为主,是口孜镇大蒜基地。现在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人均年收入356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