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河东街道办事处是颍东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9万人。办事处西至颍河之滨,东到京九铁路,北与颍泉区周棚办事处接壤,南与向阳办事处为邻。办事处下辖9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訾营社区、北京东路社区、向阳社区、张北社区、闸东社区、大桥社区、枣园社区、闫前社区和赵大社区。多年以来,河东街道办事处广大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搞好开发、繁荣三产、稳定农业、加强工业、科技强处、个私富民”的发展思路,把全处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实现了全处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近年来,河东街道办事处在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招商引资等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在2005年、2006年区政府目标考核中均位居全区第一。 二、发展优势 河东办事处民风淳朴、治安良好。辖区内有各类中央、省、市企事业单位150多个,是阜阳市的商业区和仓储区。河东办事处交通便利:京九铁路阜阳客运站座落境内,京九、阜淮、阜徐、阜漯铁路交汇于此;距阜阳飞机场仅5公里,105国道及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公交线路通达市区各处。毗邻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2×60万千瓦发电厂。颍河流经我处辖区2公里,另有总干渠东西过境,济河纵贯南北,地下水资源丰富,阜阳第二自来水厂坐落在我处枣园社区境内,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处除企事业单位用地、房屋用地及塘、坝占用土地外,到2007年全处实有可耕地面积1902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油菜。养殖业发展迅速,初具规模。 三、社会事业 辖区内现有4所医院、4所中学、5所小学、12所幼儿园。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0%,涌现出不少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坛新星和学科带头人。阜阳城郊中学为全省示范中学,历年高考成绩稳居全区前列,訾营初级中学、育新小学、振颍幼儿园均为同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声誉最高的学校。办事处近年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均达100%,深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蔚然成风。几年来,办事处的各项社会事业多次受到省、市、区的表彰。1999年,街道党委被省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标兵荣誉称号,2005年被阜阳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四、经济建设 2007年全处共完成社会总产值3.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97%。其中:一产626万元,二产16350万元,三产17524万元,合理化比重为2:47:51,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82%、17.46%、20.77%。完成招商引资项目7个,引进资金9514万元,新上、续建、技改项目20个,固定资产总投入22999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实现了街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骨干企业效益良好,如阜阳市霞光助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活性硅粉和橡胶防老剂产品供不应求,兴华机械厂顺利通过了ISO900-2000质量认证,十一建公司获得了省明星企业称号。在经济发展中,办事处始终坚持“上新、盘老、抓大、活小”,并实行“一改、二靠、三包、四扶、五奖”政策。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以优化经济环境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把专业市场和大型商场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放在优先位置,陆续建成和完善了訾营大市场、左庄农贸市场、北京东路再就业农贸市场,随着越都大厦、厦门商业广场、舜馨苑中心商业街、幸福路商业街的建成使用和华兴商务大厦、黄金时代广场、左庄商业街、闫寨杨庄小吃一条街的投资兴建,初步形成了以火车站以中心的商业圈。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辖区内的道路基本实现了亮化、美化、硬化,各类商业区(网点)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五、机构设置 河东街道办事处现有领导班子成员13名,其中党工委成员9名,人大工委主任1名,副主任3名。下设15个站所办,其中行政单位7个,分别是党政办、信访办、武装部、团委、妇联、民政办、计生办,事业单位8个,分别是财政所、司法所、土地城建所、社会保障与劳动再就业事务所、经济信息服务站、社区服务站、文化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多年来,全体机关人员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内练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为河东的发展作出了不懈地贡献。 河东在发展,河东在前进。河东人民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河东而努力奋斗! 河东人民愿和广大有志之士一起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
新华街道办事处位于阜阳市城区东,地处城乡结合部,主产业为农业,土地总面积52.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47个自然庄,人口3.85万人。 二、经济发展 在颍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处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华办事处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打好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牌,先后利用黄淮海项目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建成多个高效农业示范区,有效带动高产农业及其它各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多个优质小麦、棉花瓜果、波尔山羊、生猪饲养等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促进了农民有效增收,2007年全处经济总收入达1.4亿元,人均纯收入为2950元。 三、交通方面 省道阜蚌路、阜展路通过境内,阜六高速公路横贯办事处南北,高速公路在办事处李洼村与阜蚌路交叉口建有大型出入口,为进入阜城的主要通道。办事处辖辛桥、杨桥和在建新华集3个集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环境优良;驻地新华集,位于阜蚌路北侧,紧邻高速公路出入口、距阜阳编组站2公里,为市内3路公交车终点站。 四、新华总况 阜阳市颍东区委、区政府在2003年9月起开始启动颍东经济开发区(颍东工业园)建设,目前,园区内已整修道路2.5 千米,道路两边通电、排水、路灯照明设备齐全。并有17家外资企业入驻投资,为办事处整体经济发展和地方剩余劳动力的转化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2005年,区委、区政府又将颍东新城区的大部分规划建设在新华办事处境内,新城区内的道路和个各功能区的建设正在逐步实施进行之中。 2006年下半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江西九江商人投资在新华集建设新农村商贸城,项目工期为5年,计划用地16公顷,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目前该项目前期已投资近1000万元,建沿街3层商住楼86套,门面120间,现正在向周边群众发售之中。预计到2007年底,将有400户人家在新华集经商或居住,在未来的5年内新华集将成为颍东区乃至阜阳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一、基本概况 颍东区向阳街道办事处位于铁路枢纽中心站火车站,属城乡结合部,城区内交通便利,道路畅通,京九、京沪等重点铁路穿境而过,阜蚌路、阜展路、阜涡路等省道通过境内。辖11个社区居委会,137个居民组,国土面积22.5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阜阳卷烟厂、雨润集团、开乐汽车公司、公交公司、铁四局二处、阜阳麻纺厂、光正食品公司、快乐面粉厂、颍汇大市场、东方红建材城、安徽一监、阜阳十中、国家粮食直属库、国家棉库等省内外重要企业和单位均在我处境内,为我处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活力。二00九年,我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居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向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资源优势 向阳位于颍东的咽喉要道,是阜城的东大门,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区域内土地肥沃,沟河纵横,为基础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势头;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区内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治安状况良好,是市级治安防范示范点;境内道路畅通,家家通电、通邮、通水,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多条铁路汇聚于此,毗邻京九最大的编组站——阜阳站,及由此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的必经之路,是仓储、运输绝佳之地。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区先后有53个重点工程项目在向阳实施,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推进重点工程拆迁工作,累计拆迁5016户、38家单位,涉及2万多人,拆迁面积达53万多平方米,腾出发展用地6600余亩,协助区政府建设安置区3个,安置房面积50多万平方米,受到了省、市、区的高度称赞。
四、经济发展情况 一是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全年新上项目11个,上报到位资金10500万元,同时解决化解历史债务300多万元。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2009年向阳共有非公有制中小企业95家,预计全年完成产值36000万元;营业收入39000万元;利税2460万元,同比增长18%以上。
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随着各项重点工程项目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将会随之发展,为向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后劲。 |
口孜镇位于阜阳城东23公里处,国土面积为81.83平方公里,辖29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201个自然庄,409个村民组;耕地面积73487亩,16370户,总人口75592人。东临杨楼孜镇,南与颍上县新集镇隔河相望,西临袁寨镇,北与枣庄镇接壤。 口孜镇地处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95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口孜镇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有着丰富的资源:种植业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红芋、棉花、花生、大蒜、烟叶、芝麻、油菜等。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镇已初步形成阜口路沿线瓜套棉生产基地、曹庄沿颍河一带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汪庙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北四村大蒜、烟叶生产基地、白屯湖优质大豆生产基地、焦庄、东四里、武大-庄、武后楼村脱毒红芋生产基地等等。这些都为口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口孜境内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省地质勘探队专家勘探,煤层储藏量约为10亿吨,且煤质优良。2005年可望投入建设施工。 二00三年,我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9516万元,乡镇企业产值6190万元;人均纯收入1336元。财政收入400万元,粮食总产量13078吨,人均175公斤;肉类产量3929吨,人均53公斤。 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2200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全部结束,已经实现同网同价;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林牧渔业产值分别较上年有所增长,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引进江苏建湖集团资金160多万元建成了口孜镇自来水厂;引进市自来水厂资金30多万元,在饶海村建成了波尔山羊繁育基地。焦庄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初步建立“三粉”加工基地;杜康村已经形成豆类生产加工基地,该村生产的腐竹远销到全国各地。另外,龙沟村已初步建立起食用菌生产基地,引进淮南资金建立起大型奶牛场一个。以口孜畜牧站为基地三元杂交猪繁育示范中心正在蓬勃发展。 |
插花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原名叫吕家铺子。后来为何改叫插花庙,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东汉的创建者刘秀,当年在一次战斗中失利,被敌军追赶路过此地,人困马乏,口渴难忍,遂向井边汲水的一位头插鲜花的姑娘讨水喝,请求避难,这位姑娘就让刘秀进屋藏了起来,刘秀才躲过敌军的追捕。这件事不知如何被村里人传了出去,大家在姑娘背后风言风语,认为她未出嫁就与陌生男人来往,败坏了风气。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姑娘不堪忍受讥讽,投井自尽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想感谢这位姑娘,派人来寻访姑娘,属下人汇报了姑娘已死的消息,刘秀心中甚感内疚,乃下诏在此地建座庙宇。庙里塑一位头插金花的村姑像,人们就改称此地为插花庙,建镇后叫插花镇。 插花镇是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的东大门,曾被誉为淮北一支花。镇域面积110.18平方公里,辖24个村,5个居委会,人口79146人,耕地8.3万亩。北有宽阔浩荡的茨淮新河,长年通航。502省道和徐阜铁路横贯全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1994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阜阳撤地设市后,被市委、市政府批准为副县级建制镇,1999年被省政府、省体改委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 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插花镇有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3所,初级职业中学1所,小学25所,幼儿园2所,拥有国家一、二级教师205人。集镇设有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有线电视台和地面卫星接收站。插花医院医疗科室齐全,为一级四等医院。镇直部门齐全,设有派出所、法庭、-中队、交警中队、税务分局、工商所、交管站、交通稽查站、石油公司、银行、信用社、变电所、电信支局、邮电支局、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单位,新建成三峡电厂华东输变站。去年成功引进江苏盐城客商对老自来水厂改造,实现全天24小时供水。集镇建成区面积达3.1平方公里,工业园区配套设施齐全,初具小城镇规模。 插花集镇现已由单纯的商业消费集镇变为农业服务的生产性集镇,是方园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曾举办过全国长毛兔交易会,集市贸易活跃、日趋繁荣。古镇插花区域优势日益显现,日俱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
颍东区袁寨镇位于阜阳市区东13公里处,面积56平方公里,辖26个村(居)委会,160个自然庄,381个村民组,13776户,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共有4万多亩耕地。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南临颍河,阜口公路、阜淮铁路、济河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土壤有沙土、淤土和黑土之分,土质肥沃。 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劳务经济,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切实推进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农业结构调整方面,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了“三线一片”发展战略。沿颍河一线,属沙土地,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沿阜口路一线属淤地,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实现“麦套瓜、瓜套棉、棉花底下花生连”等多种形式的套种模式,大赵、赵集、袁寨等村的大棚蔬菜生产已具规模;沿济河一带属黑土地,大力发展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和水产品生产。在邓家湖治理片,建立了防渗渠,形成了万亩旱涝保收片。全镇一、二、三产的比重为55:25:20,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之比为5:3:2。2003年粮食总产量752万公斤;大牲畜出栏1877头,存栏1615头;生猪出栏31706头,存栏19340头;家禽出栏16万只,存栏7.7万只;水产品产量达309吨。财政收入278万元,农民人均纯入1406元。 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逐步建成商业长廊。袁寨镇是1999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200家中心建制镇之一。集镇区域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余人。“四纵四横”的街道(中华街、永兴街、振兴街、工贸街、政府街、后河街、阜口路等)全部硬化总投资400多万元,街道两旁商贸楼林立。在永兴街投资50多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封闭式玻璃钢大棚农贸市场。在中华北街西侧投资50多万元建成一座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铺设供水管道2000多米,疏通下水管道3000多米,集镇自来水普及率70%以上。有线电视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讯塔等通讯设施,更给袁寨增添了靓丽的风采。在阜口路、二郝路两侧建设小康村、商贸楼,东与口孜相连,西与阜阳市区衔接,逐渐形成商业走廊。 |
历史名人刘福通的故乡——阜阳市颍东区枣庄镇位于阜城东25公里处,全镇所辖19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61个自然村,257个村民组,9155户,总人口40027人,面积7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万亩,属典型的农业镇。 资源概况 1、交通、水利方面:新修建的阜展路横穿枣庄镇境内,枣庄——口孜砂石路及环镇路、环村路全线贯通,为枣庄镇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境内河网密布,水系畅通,拥有蒋湾、倪湾、苏沟、南北新河等重要水系,全镇大中小沟187条,蓄水涵闸6个。 2、农副产品方面:枣庄镇土壤结构为砂疆土结构,氮、磷、钾等元素较为齐全,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芝麻、大豆、中药材等大宗农作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调整,出现了诸如:蘑菇、打瓜、蔬菜及瓜果类特色农产品。在畜牧养殖上,主要饲养的品种有黄牛、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等,镇建立了畜牧改良中心,并以刘庄瑞丰养殖场为龙头,以“公司+农户”为手段,建立了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以李楼村为示范建立了黄牛养殖基地,以镇畜牧改良中心为依托,建立了波尔山羊山羊繁殖基地,从而带动了全镇养殖业大发展。 3、工业企业方面:枣庄镇拥有昌盛肉类加工厂、黄淮海复合磷肥厂、轮窖厂、甜蜜酱醋厂、常湖面粉厂等重点工业企业,据统计全镇2003年拥有工业企业16个,个私企业19个,全年上交利税52万元,目前枣庄镇已建立了工业园,个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 枣庄镇处于颍东区中心腹地,区位优越,地下拥有重要的煤碳资源,未来的开采将给枣庄带来无限希望和机遇。 三、经济发展方面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粮食产量2.8万吨,油料1000吨,肉类总产量4276吨,固定生产投资总额900万元,财政收入67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1元,大牲畜存栏量0.76万头,出栏0.68万头,生猪存栏5.9万头,出栏3.8万头,山羊存栏4.2万只,出栏5.9万只。 |
老庙镇位于阜阳城东北30公里处,北与利辛县胡集镇相邻。东与利辛板集镇接壤。南、西分别与新乌江镇、枣庄镇为邻。省道阜展路穿境而过,阜胡路、阜乌路、庙口路交汇于此,交通便利。全镇总人口39580人,8930户,下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75个村民组,146个自然庄。土地总面积5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4160亩。 2003年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锐意进取、扎实苦干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6092万元,其中一产3244万元,二产539万元,三产2309万元。农业总产值6684万元,其中种植业4089万元,林业40万元,牧业2200万元,渔业43万元。全年财政收入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5元,金融机构存款额达6400万元。 一、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03年全镇开挖、疏通沟渠14.8千米,完成土方24.6万方,新增灌溉面积1万多亩。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粮经比达6.5:3.5。优质品种得到不断推广,万亩商品粮基地已开工建设,2003年粮食总产量达16566吨,预计今年将同比增长30%,全镇新增农业机械100多台,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种植。畜牧业健康发展,不断加大猪、牛、羊改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利用世行贷款投入59万元,建起了郭湖、程楼黄牛改良示范基地。全年黄牛出栏3310头。生猪出栏18300头;羊出栏17860只,肉类产量205吨。畜牧业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相当大的比重。 二、精心部署,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在招商引资中镇党委、政府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行“六不限”即一、不限投资行业,一、二、三产业均可;二、不限投资规模,投资多少都欢迎;三、不限投资方式,出技术、独资、合资、合作都可以;四、不限投资对象,外商、内商一视同仁;五、不限招商途径;六、不限招商方式,实行筑巢引凤相结合,坐地招商和走出去招商相结合,政策上给予鼓励,条件上给予优惠。目前王付集吕秀英综合养殖厂已初具规模;夏新明工贸公司已注册成立,全年实现招商引资115万元,企业产值2251万元,利税223万元。 |
正午镇位于颍东区中部,距城区9公里,东邻枣庄,南接袁寨,北连插花,西靠新华。辖区面积64.5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辖1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171个自然庄,329个村民组,人口4.4万人。镇机关设有党政和经济发展两个综合性办公室,直属财政所、农经与统计服务站、事务站、农业综合服务站、土地与村镇建设服务站和计划生育服务站6个事业单位,市、区有关单位派驻正午有13个站、所、局、社。 正午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正午集系清乾隆年间兴集,名为真武集,因集北有座北朝南、正对子午线的真武庙而得名,后讹传为正午集。1949年属阜阳县正午乡,1958年属插花人民公社,1979年撤社建区属阜阳县新华区,1992年撤区并乡,之后分别属阜阳县正午乡、阜阳市正午乡,1996年撤地设市属阜阳市颍东区正午乡,2001年撤乡设镇为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 正午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民风淳厚。这里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里有十二座老连窖、武英墓、中京、古战国遗址、广家寺等种种美丽神奇的历史传说;这里有用一把出神入化的剪刀,剪出千变万化作品的剪纸大师程建礼;这里有异彩纷呈的肖庄花灯队;这里有表演精湛的程圩唢呐;这里有栩栩如生的前李苇编艺术等。 正午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正午西距阜六高速公路5公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8公里,南到阜淮铁路袁寨站8公里,北到濉阜铁路插花站8公里。省道阜展路东西穿境而过,027县道贯通正午南北。村村实现晴雨通路。 镇党委、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的集镇发展方针,集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路通、电通、邮通。现正午集已拥有柏油路面4.8公里,商业街房屋建设面积10万平方。集镇总人口达0.9万人。设备较完善的有线电视、无线调频广播、邮电、电信、医院、文化、加油站、金融机构、浴池、旅馆等,使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以农副产品加工、商贸为主的小城镇模式已经形成。既能迎接阜阳城的辐射,又能向周边地区扩散辐射,具有良好的“门户”优势。 供电、固定电话和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通信网络覆盖全镇,全镇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200户。 |
杨楼孜镇地处阜阳市颍东区的东部连缘,西连颍东区口孜镇,北邻颍东区乌江镇,东与颍上县江口镇相接,南与颍上县新集镇隔颖河相望.全镇面积41平方公里.辖22个村委会,人口33852人,耕地面积35865亩,是个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都非常丰富的乡镇。 杨楼镇交通方便,信息畅通。阜颖公路和阜淮铁路平行展开,自西向东,横穿杨楼。杨楼集有20多辆公交车每天往返阜阳,杨楼集北面有杨楼孜镇火车站,交通流畅,出行方便。杨楼有邮政局和电信局,全镇拥有电话2000多部,信息灵通,天南海北,远方近邻,畅通无阻,为杨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 杨楼镇土壤肥沃,土质多样,从南向北依次为沙地、淤土、钢土,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黄豆、水稻、玉米、红芋、棉花、大蒜、烟叶。境内沟河纵横,水力充沛,有三纵四横七条沟河。颍河、汤沟、小河、济河。自西向东贯穿东西;幸福沟、团结沟、胜利沟贯穿南北。丰富便利的水利资源,为杨楼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杨楼镇党委政府依托市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科学决策,把杨楼划分为三个农业生产区域,即沿颍河一带的以马铃薯为主的蔬菜生产区域;中部的大豆、小麦、玉米、棉花、红芋等生产区域;北部沿小河两岸的烟叶、大蒜等经济作物生产区域。这里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有5000亩左右,烟叶、大蒜种植面积计7000亩以上。由于种植面积大、产品质量高、富有地方特色,所以每当收获季节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争相购买,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形成了稳固的市场。仅此项收入,人均可达500元。 杨楼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拥有2所中学;13所小学。人们祟尚教育,尊师重教,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将军、教授、博士,国家农业部、卫生部、改革发展委员会均有杨楼的骄子,同时,一些有志之士(如吴国士等),远涉重洋,赴美留学,已有两人取得博士学位,并干出令人瞩目的事业。他们学识渊博,热爱家乡,极欲为家乡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杨楼历史悠久,境内有驸马坟、撩爷墓。杨楼还是捻军起义的发起地。 |
新乌江镇位于颍东区最东端,东与颍上县、利辛县隔湾相望,西与口孜镇、枣庄镇接壤,南与杨楼镇为邻,北与老庙镇交界,全镇共有6万亩土地,4.3万人,辖区内共有23个村(居)委会,137个自然庄,316个村民组,中学3所,小学19所。境内有苏沟、济河由西至东穿境而过,蒋湾、倪湾、乌江湾环绕而行,有阜展路、乌杨路、乌口路三条交通干道。拥有可开采100年以上的煤炭资源,速生杨片林5000亩,年产优质绿色食品——粉丝400吨,是优质小麦、大豆的生产基地。大型企业主要有年产3000吨的磷肥厂和年产1.36亿粒的胶囊厂。生猪存栏3.2万头,黄牛存栏0.5万头,家禽存栏12万只,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 新乌江镇党委、政府及全镇4.3万人民真诚欢迎您作客乌江。 |
冉庙乡位于颍东区的东北部,茨淮新河北岸,北与亳州市利辛县接壤,西与颍泉区相邻 冉庙乡土地面积55.5平方公里,耕面面积2538公顷。现有1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8711户,其中乡村户数8202户,总人口34075人,其中农业人口33271人,非农业人口804人。 冉庙乡现有17所中小学,1所幼儿园,其中初级中学3所,职业高中1所,民办希望学校2所,共有在校学生6200人,教师28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0%以上。辖区内有派出所、邮电局、供电所、卫生院、信用社、食品站、粮站等职能部门。 冉庙乡2003年财政收入190万元,农业产值5033万元,乡镇企业产值3030万元。共有191家乡镇企业,其中大型引资企业顺达综合养殖厂,固定资产投资2800万元,波尔山羊特种养殖厂引资80多万元。 冉庙乡作为典型的农业乡,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交通便捷 冉庙乡东有阜蚌公路和徐阜铁路穿境而过,西有阜涡路、阜六高速公路(在建)擦边而过,南枕茨淮新河,并有插冉公路(县级)、冉张公路(乡级)与阜蚌路相通,贯通全乡。冉庙乡距阜阳市区仅20公里,距京九铁路阜阳北站仅15公里。冉庙乡从铁路、公路可南下北上,通贯东西,水路可通河(淮河、颍河)达江(长江),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流、人流提供便捷的交通。 二、农产品资源丰富 冉庙乡2003年粮食总产10500吨,人均342公斤,分别位居全区第7位和第3位;肉类总产2571吨,人均产量84公斤,分别位于全区第7位和第4位;大牲畜存栏3968头,人均存栏0.48头,分别位居全区第6位和第2位。粮食主产冬小麦、大豆、玉米、薯类、油菜籽、芝麻、棉花等,林业有速生杨、桐树和柿子、苹果、枣、樱桃等水果,蔬菜瓜果有各类应季或反季节蔬菜瓜果;畜牧业主要产黄牛、山羊、生猪、肉鸡等;渔业以池塘养鱼和茨淮新河野生鱼为主,主产鲤鱼、鲢鱼、青鱼、草鱼、鲫鱼等。冉庙乡为巩固农业基础,建有一个商品粮基地和一个黄淮海农业开发区,基本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三、劳动力队伍庞大 冉庙乡由于土地平整,极适于机械化耕作,机械化耕作程度较高,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8000人以上,且素质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