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居委会位于插花集镇,西面以新河街为界,四干渠以北,茨淮河以南,东至中心居委会杨荒庄相接,总面积2平方公里,辖17个自然庄,新规划四个新村,总计辖区4710人,其中农业人口2110人,耕地453.2亩,人幸免0.21亩。 居委会共计党员102人,一个总支,下设两个支部,(中高、人民)6个党小组。 青阜铁路、阜蚌公路、人民居委人境内东西穿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 2000年国家投资兴建的颍东区粮库(800万吨)的储备库及2005年镇政府引进的淮南舜岳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粉磨站扩建项目均落户我居委会,境内还有插花中学、中高小学、食品站、颍东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火车站等单位。 |
中心居委会位于插花街道东侧,内处中心街,16个自然庄,23个居民小组,农业纳费人口3553人,2359.57亩耕地,1016户人家,1637个劳动力。 居委会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妇检室、综治值班室和图书室、卫生医疗室、幼儿园。党员99人,2个中心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一个是黄郢党支部、一个是中心党支部。是一个团结奋进、经济持续发展、村民和谐稳定的中心居委会。
中心居委会还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示范村来庄,该示范村设有下水道、柏油路、自来水、路灯。
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于农业种植,小麦、黄豆套玉米,在科学种田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部分户发展了大棚蔬菜和养殖专业户,来明法几年来就实行了蔬菜大棚种植,每年收入参万元以上,带动不少大棚种植户。刘仁是养猪专业户,从小型发展到了中型,现有猪存栏量200多头,每年收入纯利润5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有不少户又开始了发展养猪事业,以上二位同志成为了我们居委会的积极份子,也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创业典范。
目前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加大对党员干部教育和对群众科学培训,另外又提供了外出务工的信息,找出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立了发展的新方向,树立了致富的新局面。
为让群众都尽快的富裕起业,首先提高广大干群党员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把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把青年培养成干部,利用双培、双带的方式,改变了我居委会经济发展的快速步伐。让他们都尽快的富裕起来。
|
成功居委会位于插花集镇南面,有两个支部(成功支部、胜利支部)8个居民组,农业人口1209人,耕地326.74亩,非农人口1180人,外来经商人口400余人,分布在人口集中、贸易繁华地带。
本辖区西至阜蚌路,北至四干渠,与新元居委会相接,与中心居委会相吻,东至青年路以东与兰楼村相邻,南至插胡路以南与毛桥村地头顶地头,面积约1.7平方公里。
辖区内有农业、有商业,还有学校、派出所、地税局等单位衬托,更显我居委会生气勃勃。
|
新园居委会位于插花镇北部,所辖10个居民组、镇区直单位17个,土地3717亩、居民7217人、农业人口4312人、非农业人口2905人。
新园居委会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原老营片、木寺片。养殖业以木寺片为重点,以养鸡、养猪为特色,街道片以粮食收购、工业加工、商饮、建材、客货运输为特色。形成了农业、工业、交通、商饮等为特色的居委会。
新园居委会人口众多,人才倍出,涌现了很多名人:如董玉、董继安、陈向前、杜玉民、李子超、王东庆等,能人:如刘进安、刘玉彬、杜施明、邵君侠等,这些名人、能人为新园居委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
插花镇杨桥村位于阜蚌路两侧,素有插花镇西大门之称,全村共有人口5525人,26个自然村,31个村民组,耕地面积6435亩,纳税人口5011人,杨桥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党小组6个,共有党员112人.东靠新园居委会,西靠新华办事处,南靠苏沟,北靠阜蒙河,辖区内现有中学一所、小学2所、幼儿园一所、卫生室一所、敬老院一所五个企业和两所学校。
经过村委会人员的努力,成功引进阜阳市茂诚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杨桥面粉厂、阜阳市彩虹花雨有限公司、阜阳市恒运颗粒再生有限公司、颍泉酒厂二期工程灌装车间等十多家企业。
杨桥村位置地处优势,环境优良,交通便利,是投资项目的好环境。我村两委人员真诚的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为家乡做出贡献。 |
曾桥行政村座落在插花镇的西北部,2006年由原来的曾桥村、姚塘村、汪寨村合并而成,一个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有党员156名,有73个村民组全村1842户,人口6883人,土地9374.48亩,村部设在原来的曾桥村村部,地处插周路边,交通便利、人杰地灵。
曾桥村地理环境也非常优越,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青阜铁路横贯曾桥村东西全长3.5公里,阜六高速公路纵横曾桥南北,插周路经曾桥把插花与周棚这两个大镇连接起来。为插花与周棚两个大集镇市场繁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这块平凡而又美丽的土地上, 却有那平凡而吸引人的可爱,走进曾桥,随处可见的绿化带,凡可植树的地方,很难让你找到空白处,抬眼望去,到处都有高大挺直的白杨树,它们生长在路边、沟塘边,就连低洼的浅滩也是绿阴不减,生机勃勃。 这里的土地是肥沃的,人们辛勤。一年四季,走进这片平凡的土地,你可以看到这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据说,在插花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数字中,曾桥村的数字占到首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吃苦耐劳,能够充分利用好自己智慧和能力,建设着这平凡而又美丽的大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走出这片土地,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一边支援着祖国建设,一边去学习外地经验,用自己双的双手和智慧,从外地换来了大量的财富,给家乡的建设经济充了电,给家乡的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在外地办起了企业。特别是大批的务工人员他们凭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在简短的时间内,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为曾桥新村规划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曾桥的新农村建设初兴规模。 外出务工的人们,他们从外地学得经验,获得信息回到家乡,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家乡资源,发展养殖事业,像刘克信、姚卫不等人充分利用粮食资源发展养猪,每年为市场上提供上千头生猪。刘胜金、刘克生等人从山东购买改良肉牛发展养牛;张付胜发展养鸡;姚刚在茨河大坝上饲养土鸡近万只……这一个个典型为曾桥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上这些养殖户他们是念家乡粮食经,而王小庄的干群们则不然,却在那平凡的地上构建其科学种田的基础,大念土地经,他们盯住农村城市人们生活的需要,建起了一个个塑料大棚,大种反季节蔬菜,即使在冰天雪地的时候,人们可以吃到新鲜的辣椒、黄瓜、西红柿……,让你感觉到,在曾桥这片土地上,没有冬天的寒冷,没有季节的过时,这些反季节蔬菜种植繁荣了方圆几个集市“菜蓝子”而且还打入了阜阳市场,成为曾桥村一个龙头企业。 曾桥村的水利资源比较丰实,之所以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优质商品粮,是因为它有一个旱涝保收的水系网,真正可以是旱能灌,洪能排,曾桥村北靠茨淮新河,南部有汪家沟、邢家沟、桑家沟,他们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由十八里河转入茨淮新河,又挖了数口深达六米多深,面积有二十亩以上的大塘,更是彰显了曾桥村水利资源的优越及便利,更夯实了曾桥村的旱涝保收的基础。 本村有三所小学,在校学生近千人,在这三所学校中尤其是姚牌坊小学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姚牌坊小学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姚氏捐资所建,是光绪帝的钦批,从它的始建到现在,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
前于村位于插花镇西侧,总面积8.3平方公里,地理环境优越,水利发达,交通便利,南邻阜蒙河,西靠十八里河,北靠茨淮新河,两条横沟贯穿行政村,农业生产旱涝保收,主要道路,南端插周路和镇村村通工程,水泥路横穿境内,两条南北主干道,沟通全村道路。 全村共有19个自然庄,31个村民组,人口4454人,耕地面积5335亩,下设一个党总支,二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4名。村主要收入来源有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外出劳务务工收入,养殖致富能手大户有后于东于文养殖肉鸡,年产量10000只,桥口董中山养殖肉鸡年产量30000只,于寨于国强生猪养殖,存栏200头成品猪,年产量500头,李寨李家春生猪养殖存栏150头成品猪,年产量400头,中型养猪户十多家,年产量800头。 村内有建筑队8个,常年从事建房,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有1100多人,有效的促进我村经济发展和经济收益。 |
赵店村位于插花镇东南七公里处,南与枣庄、正午相邻,北与亳州市利辛县相望,全村辖21个自然庄,人口6100余人,耕地7600余亩。现有党员110名,设尹堂、赵店两个支部。2011年,新规划尹堂、方庄两个居民点,赵店集为中心村,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三个幼儿园,一个卫生室、一个医疗点,一个自来水厂,一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养殖业有养牛场三个、养鸡大棚八个、养兔场两个、养羊场一个。集市贸易隔日逢集,中小型超市四家。 |
闸南村位于插花镇东部,东与郭营村相邻,北与张湾村隔河相望,南与兰楼村相接,西与中心居委会相连。辖区内有安徽省电视转播台、武警支队教导队、插花二学区中心学校、闸管所、水文站、二水厂等单位。全村人口3762人,所辖16个村庄,19个村民组,国土面积约2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813.86亩。 为深入推进我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强我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规范我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民主、公开、透明、科学的农村“三资”民主管理新机制,我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民主权利的基础上,于2009年12月在我村推行了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工作。在代理服务工作中坚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权不变,村级账务的审批权不变,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权不变,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权不变等“四权不变”的原则,采用“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核算、统一公开、统一归档”等举措,全面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实施,严格督促检查,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摸清了村集体家底;二是确保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安全有效使用;三是有利于化解村级债务;四是促进了我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是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工作开展,建立工作长效机制措施,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再上新台阶。 |
兰楼村位于插花镇以东,插胡路从村经过,共有26个自然庄,41个村民组,人口6851人,计税地亩7500亩,兰楼总支下设两上支部(兰楼支部、瓦房支部)兰楼总支共有党员149名,其中兰楼支部80名,瓦房支部69名,共有10个党小组,兰楼支部5个,瓦房支部5个,兰楼村主要收来源,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村有养殖大户有10多户,其中养鸡4户,养猪11户,有8个施工队搞新农村建设,在外出打工开公司的有8家,带动部分群众,部分群众靠科学种田,有种植大户2户,创造农村农业收入,全村共有1519户,有百分之60的户靠务工收入,非分之30的户靠农业收入,百分之10的户靠其它收入,兰楼村地理位置北靠阜蚌路,东靠北新河,南靠四干渠,西至插花镇中心居委会,交通便利、不利畅通。 |
毛桥村位于插花集镇南边,素有插花镇南大门之称,全村共有18个自然庄,48个村民组,1437户,5720口人,有党员116人,耕地面积7150亩。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使得,插袁路、插赵路、插胡路贯穿其中。
近年来,以温良海为党总支书记带领的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团结、求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坎上,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反季节蔬菜,积极认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办好企业,成为本村经济来源的一道亮力风景线。全村人均收入4120元,现在全村群众文化、经济基础相对较高,各项工作都名居前列,特别是社会治安工作,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村。 |
板桥村位于插花镇最南端,东临赵店,北靠毛桥,南接正午,西邻杨桥。插袁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共16个自然庄,21个村民组,1013户,耕地5339亩,总人口4216人,板桥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辖板桥、王庙两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6人,村两委7人,计生专干两人。
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三大收入方式,村内青壮年多外出打工,2010年,村人均年收入约为3500元。村内有一个农村卫生室,小学、幼儿园各一所。
板桥村民风淳朴,两委团结,战斗力强,各项工作均排全镇前列, 板桥村党支部把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为了让村民真正享受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我们制订了老年人二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建立大学新生入学奖励基金、大病帮困基金,开辟多种渠道,为生活困难群众提供就业环境,变资金帮困为岗位帮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在我村两委的正确引导下,板桥村养殖、种植业发达、蔬菜种植户王凤英、温室大棚户李金营,养猪大户吕东云等各具规模,近年来,板桥还涌现一批外出能人,吕东学外出广东东莞靠收废品经营,如今资产数百万元,并与2005年返乡办厂,解决了我村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杜长城在广州创办香港品牌服装戈意农服装厂,资产上千万元。 |
东黄村地处插花镇东南约5千米,地处插赵路要道,交通十分便利。 南与正午镇相邻,东与朱楼、赵店村接,西至訾庙河,北至四干渠。 全村共有14个自然庄,26个村民组,合有1297户,共有5110人,计生人口4980人,妇检人口410人,耕地面积6680亩,全村占地12.15平方公里。 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三大收入方式,常年外出人口约1800人,2010年,村人均收入4000元,村内有一个蛋鸡养殖场,一个肉鸡养殖基地,一个村卫生室,小学两所,幼儿园两所。 本村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村风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2010年元月以来村党总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相结合,以“三资”管理为重点,以党建文化带动其他文化的发展,以本村盛产粮食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努力使东黄村为远近闻名的养殖村。 |
朱楼村位于插花镇东南侧,距插花镇十公里,东于亳州市利辛县相邻,南靠枣庄镇,交通便利,本村辖十八个自然村,二十个村民组,现有计划生育人口5187人,计税土地7126.33亩,共有劳动力2673人,青壮年劳力以外出务工为主,辖区内共有企业五个(王大庄温翔窑厂、郭庄郭广明窑厂、后楼朱鸿飞窑厂、后王桥兰金海予制厂、兰允士予制厂)共有养殖厂五家(朱冯庄冯鑫养殖厂(养猪)、王一庄王文会养鸡厂、宫营孜宫良辉养鸡厂、宫赵庄宫清恩养牛厂、宫赵庄宫成龙养猪厂)为了方便广大群众出行方便,镇政府为我村修建了村村通工程,我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比以往有了很大改观。 |
郭营村位于插花镇东北部,由11个自然庄,21个村民组构成,全村1100户,人口4871人,土地5444亩,村部设在郭小庄,一个党总支,下分3个党支部,党员75人,郭营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亳州市的利辛县,北有茨淮新河,西靠阜蚌路,交通便利,土地平坦肥沃 ,是投资创业的绝佳村落,村民纯朴善良、勤劳敬业,有党的富民政策,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村组成了以支部书记李西亭为组长的学习小组,制定了学习计划,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组织全村党员集中学习,积极开展“村干部入户”,深入农户征求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培养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