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崇阳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崇阳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天城镇】位于崇阳盆地中北部,是县委、县0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国土面积20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591亩。下辖5个社区居委会、28个村民委员会、300个村民小组,城乡总人口133997人,其中农业人口53610人。

  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5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0万元,人平纯收入2760元,被县委、县0授予“四实型”班子和经济目标考核第一名,被省委评为“五好乡镇党委”。

在镇委、镇0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以《民情日记》为载体,进千家,入万户,访民情,了民意,解民忧,办民事的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民情记载工作法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反响很好,并得到了普遍推广。

  ——名胜古迹。天城镇历经风雨,给全县人民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古城墙历历在目,大集寺、灌溪寺得到整修,洪下的“壶头雪浪”、下津的“中洲返照”、茅井村的“葛兴炼丹”让人们留连忘返;以竹闻名的“崇阳四景”之一的洪下,就位于天城镇境内的陆水库区。一眼望去,漫山遍野,就像竹的海洋。宽阔的陆水河缓缓流淌于大山深处,延伸于翠竹之中。青山绿水,山水相映,同蓝天一色,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泛舟湖面,山风徐来,波光鳞鳞,令人心旷神怡。

  ——营造环境,招商引资。镇委、镇0对前来投资兴业的客商提供一系列良好的服务,营造了一种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打造天城工业园区建设,已进园8家企业,引进资金4000万元。力争洽谈一个,引进一个,见效一个。

  ——农业稳步发展,充满活力。农业突破了过去种植模式,科学种养技术不断普及,农民素质、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依据各村的优势,突出培植支柱产业。一个以“菜篮子”和“米袋子”为基础,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初步形成。着力建成以雷竹、优质稻、渔业、瓜果、桑蚕、龙须草、油茶、大蒜、楠竹、林木等十大经济产业基地。一个集生态、效益、特色于一体的家业新格局已逐步形成。

【沙坪镇】位于崇阳县西南部,与湖南临湘、湖北通城、赤壁接壤。106国道贯穿全境,距县城30公里,距京广铁路赤壁站和107国道50公里,距省城武汉17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180亩,其中水田23663亩。总人口3.3万人。共辖11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委会,9个居民小组。2000年被市委市0确定为重点乡镇和全市党委系统特色经济信息直报点;2003年发展速度位居全市“十前”乡镇第二位;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3.04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4亿元,财政收入2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96元,发展速度位居全市“十前”乡镇第四位。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6年境内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剑,1978年出土了新莽时期的货币“五铢”、“大泉五十”数百枚,2000年扩建新街时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镇中心白沙岭上的唐末黄巢义军所筑的古城墙,宋朝名相李纲、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都曾驻足的泉湖岩头寺,隽水河枫树潭边的“瀛潭秋月”(崇阳古八景之一),至今依然吸引着八方游客。资源富庶,特产众多。盛产的钒矿石、青石板、石灰石、传统鞭炮、工艺扇名扬海内外;云尖的林、大竹的竹、湖塘的优质稻,寿安的荸荠,排上的田藕,两岭(跑马岭、东关岭)的雷竹和精品水果形成特色。社会事业,日益进步。农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另墅式的小洋楼随处可见;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程控电话容量达4096门,已装机3530户,移动通讯辐射方圆127公里,“小灵通”通讯站已建成;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已形成了户户通电,组组通路,村村通电话、电视的新格局。全镇辖有1所初中、8所完小,5所初小,教学环境明显改善,教学理念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农村医疗网络不断完善;群众生活丰富多彩,管乐队、木兰拳协会、地方剧团各具特色;计划生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综合治理工作多次受到表彰,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农业形成特色。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高效农业,把千家万户同基地结合起来,把示范户与示范园结合起来,把“景点”同“景区”联成一体,壮大了优质稻、雷竹、田藕(荸荠)、精品水果、生态林五个特色产业板块,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

位于鄂东南南陲,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一个社区,195个村民小组,9105户。总人口5.3万余人。其水产业被确定为全县四大农业经济板块之一。

  交通便利。106国道贯穿全境,距京高速、京广铁路赤壁路35公里,2小时可到达省会武汉,1.5小时可到达岳阳,3小时可到达长沙市、南昌市。即将新建的宁樟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物产丰富,资源充足,土地肥沃。境内蕴藏有金、锑、钒、石煤、磺砂岩石等优质矿石;有丰富的竹木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有中小型水库13座,能开发梯级发电的有4处,有22万伏变电站、3.5万伏变电站。还有丰富的河沙资源。

  工业呈现勃勃生机,发展潜力很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矿产、土特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19亿元,民营经济产值2.5亿元,民营经济大户550户。随着京阳石煤工业园及鸡鸣峰龙珠茶等项目的建成,石城工业将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耕地面积45726亩,经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林果、水产、粮油、牧业四大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体系。拥有优质稻、鱼、雷竹、茶叶四大特色品牌。其中优质稻面积50000亩,产量3500万斤;鸡鸣峰剑春茶为湖北名茶之冠,雷竹面积6000余亩,水产养殖水面11600亩,是石城的支柱产业之一。至2004年底,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

  集镇建设日新月异。通过开发,已形成了石城和白骡坳两个中心小集镇,引农进镇300多户,改造了“矮、破、旧”,实现了“亮、绿、美”。

投资环境良好。先后引进大小项目12个,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项目1个,投资500万元的项目2个。在招商兴镇的过程中,全镇上下有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即:“你赚钱,我保护;你发财,我铺路;你纳税,我服务;你办事,我帮助”,着力营造“人人是投资环境,个个是招商形象”的良好发展氛围。

【桂花泉镇】位于崇阳县西北部,是崇阳“北大门”口子镇。距107国道、赵李桥镇仅13公里,崇赵公路横穿腹地,交通便利。国土面积13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10亩。其中,水田7350亩,旱地3560亩,山地面积10万亩。全镇辖8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2590户,总人口13474人。其中农业人口10828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834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44万元,粮食总产量5644吨,人平纯收入1468元。

  境内主要有林特、矿产、旅游三大资源。林特以楠竹、木材、竹制工艺品、茶、果见长。矿产以金、锑、钒、铅、镁、青石板等尤为丰富。旅游资源有竹翠风清的仙人坪风景区;势高视阔、景色秀丽的金紫山风光圣地;气势恢宏,景点别致,奇险无比的红军独立十四师医院旧址——仙人洞;奇峰异突,鬼斧神工,天然而成的天门观十八景点;茂林修竹,绿涛连天,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公园的“林花-”;崇阳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旧址及汉民族长篇叙事诗《双合莲》女主人公故居所在地——三山源。目前,林特、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旅游资源开发已具雏形。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异军突起。2004年企业总产值8000万元,民营经济户达到854户,年产值4095万元。

农业区域特色基本形成。以速生丰产楠竹基地建设、竹制工艺品加工为重点的三山片楠竹产业;以开采加工为重点的东山片矿产业;以崇赵公路沿线10公里林特基地为重点的雷竹、林、果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开发基地50000亩。其中:速生丰产楠竹基地45000亩,雷竹基地3000亩,果园基地1000亩,无籽西瓜基地1000亩。

  集镇面貌日新月异。先后建成了农电、财政、石化、交管、邮电等多家综合楼,新修水泥路1000米,街道配套建设基本完善,街面绿、亮、美工程全面启动,商贸活跃,秩序井然。

  社会事业日益完善。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已形成了户户通电,组组通路,村村通电话,电视新格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农业医疗网络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综合治理受省、市、县表彰,社会稳定,群众安定。

【白霓镇】位于鄂南三县中心,东通咸宁,南接江西,西通湖南,北邻赤壁。国土面积14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社区,187个村民小组,11180户,43988人。境内106国道东西纵贯,崇阳至江西修水的公路南北延伸,高堤、大市两河镇内汇合经陆溪口入长江,自古为崇阳县东部交通枢纽,周边物资集散地,集镇人口1.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4%。

  近年来,白霓镇镇坚持以“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民营富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化和商贸市场化进程,实现了全镇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51亿元,财政收入近3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02元,全镇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8.7%,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100以内。是全省100个重点中心镇之一。200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集镇和市、县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特色农业稳步推进。2004年以来,全镇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以“一竹一稻”为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先后发展雷竹面积7113亩,受益面积2600亩,年产值50万元。水稻优质稻面积42890亩,占整个水稻生产面积的75%,大部分村组已基本实现了优质稻化,粮食总产达到10931吨。蔬菜面积达到6000亩,产值1200万元。初步形成了雷竹、优质稻、蔬菜、油菜和苞谷五大主导产业,八大林特畜基地和白霓、大市、歇马山、堰下“四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传统农业正在蜕变,现代农业已具雏形。2004年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发展到190户,1万元以上农户发展到1500户,进入一体化的农户3200户。

  工业经济形成规模。2004年底,全镇工业企业达到21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2家,村级工业企业10家,联办个体经济284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96亿元,四级企业总产值达到5.12亿元(现价),实现税收482万元。初步形成了以麻花为龙头的副食品饮料加工业,以生石灰、小红砖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以棕床、家俱加工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以搭谷机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毛巾为龙头的轻纺业等五大工业体系。

【路口镇】 位于崇阳、通山、赤壁、咸安四县市区交界处,是崇阳县的“东大门”。辖21个行政村,231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1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万,版土面积235平方公里。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0元。

  区位条件优越。106国道和省道横路线穿境而过,与京广铁路相距35公里,规划中的宁樟高速公路贯穿集镇腹地,交通十分便捷,1小时可到达省会武汉。

  资源丰富。境内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产,充足的水能。有林面积19万亩,其中楠竹5万亩;煤炭得天独厚,石灰石储量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4条,大小水库24座,小型发电站2座,装机容量800千瓦。

  特色农业看好。建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即田心万亩花生,金沙、雨山万亩蔬菜,柳林千亩板粟,泉口千亩水果和雨山千头菜牛养殖基地。特色农业带动了路口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展示了路口特色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工业实力雄厚。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园区工业发展迅猛,占地200亩的下岩工业园区建设已成规模,先后有4家外商企业在此落户,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2家。已初步形成了“煤炭、建材、冶金、轻工”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旅游业方兴未艾。金沙风景区,一年四季山水相映,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是旅游、度假、会议、避暑的绝好去处,有“到庐山修养,不如到金沙乘凉”之说。省、市、县在此建有干休所28家,能同时接纳3000人食宿。天然溶洞众多,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湖中碧水悠悠,泛舟其间,富有诗情画意。“塔楼鸟瞰”、“鹤冲宵汉”、“柳下观鱼”、“板坑飞瀑”、“石林遐想”、“竹涧听莺”等景点引人入胜,令游客流连忘返。

【金塘镇​】 位于崇阳县东南部,东南与江西省修水交界,西与高枧相连,北与港口毗邻,总面积27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0万亩,耕地面积16365亩。下辖13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23823人。其中乡村人口20128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6197万元,财政收入180万元,较上年增长15%与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金塘镇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省级“口子镇”,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张体学等曾在此战斗过,原湘鄂赣省委-陈寿昌在此英勇献身,长眠于畈上村4组,其烈士陵园已成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金塘镇系鄂东南丘陵山区,境区峰岭纵横交错,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左右,青山河横贯全境,交通便利,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现建有水电站4座,装机容量250千瓦。

境内不仅山水资源丰富,而且矿产资源蕴藏较多,如钨、黄金、石煤、铁、钒、大理石等。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中。楠竹漫山遍野,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森林覆盖率达80%,盛产野桂花蜜、野百合、野菜、菜油、桐油、板粟等土特产品,农产品以水稻、油菜、黄豆、红薯、玉米为主。

在历界镇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镇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进步。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教育工作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在校学生人数有突破。全镇有初中二所、完小八所、初小一所,教学点二十九个,在校学生3100人,其中:初中1107人、小学19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各项指标均超历史记录;二是学校硬件建设有突破。全镇各中、小学全年共投入资金165万余元,维修了校舍,完善了学校教学实施、设备,其中希望(黄洋湾)、东岳、界上三所小学被立为省级危改项目学校,投入15万元,改建和扩建两栋教学楼980平方米和一栋学生宿舍楼250平方米;三是教学质量有突破。教师事业心明显增强,学生成绩明显提高,群众送子女上学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青山镇】地处崇阳东南部,全镇面积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288亩,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11个村民小组,8570户,总人口5.4万人。全镇以崇青、崇蔡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青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青山的水是崇阳“新四景”之一,同时拥有商周文化遗址,三国吴主孙权庙,千年青山洞,“地下龙宫”大泉洞,天灵山万亩雷竹园,圣天禅寺等旅游景点。丰富的自然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胜宝地,使各地游客心驰神往,纷至沓来。

  资源布局有利。青山镇背靠青山水库,绵延数十公里的东西干渠流经16个村,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西部为山丘陵区,宜于林、特、牧、粮、药并举;西北部为平畈区,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宜于粮、油、猪、渔业生产;优质稻、蔬菜、西瓜、柑桔、柑蔗、雷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已建成千亩无污染蔬菜基地。工业形成了水电、铸造、塑料制品、建材、粮食加工、竹木加工、制茶、医用纺织等支柱产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党委、政府凭借山水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进行招商引资,围绕“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工作思路。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雷竹、无籽西瓜、精养鱼池、生猪饲养、林果栽培等六大主导产业。工业块头不断壮大,形成了以稳健、世证为龙头的医用纱布业,以晨祥纸业为龙头的纸塑业,以天鸟精工铸造为龙头的钢铁加工业,以聚友化纤为龙头的纺织业,以冰丰食品公司为龙头的饮品生产业等六大工业企业体系。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5782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20384万元,农业产值5399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99万元,人平纯收入达2540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共辖30所中小学,其中初中三所,完小18所,初小9所;在校学生8400人。现有教师382人,中学教师143人,具有合格学历的占81.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2%,小学教师239人,具有学历的占94.5%。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7%。学校环境舒适,教学设备齐全,基本达到了“一无、二有、三通、四化、五配套”。

"  【肖岭乡】 位于崇阳县西南边缘,地处药姑山东南面,是两省交汇中心,东与通城县沙堆镇接壤,南与通城县隽水镇相连,西与湖南省临湘市龙源乡交界,北与沙坪镇相邻,地跨北纬29°18′,东经113°50′,是崇阳的“西南大门”。现辖白马、锁石、三角、星桥、大堰、霞星、台山、泉陂、金不10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6735户,32163人。国土面积110平方公里,林业面积83793亩,耕地面积29141亩。其中水田25621亩,旱地3520亩,人均耕地0.92亩。2004年,全乡工农总产值1.2亿元,财政收入21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430元。

  山青水秀,物产丰饶,历史悠久,风景秀丽。隽水河从境内悠然东流,106国道贯穿全境。境内战国时土城遗址依稀可辨,西汉下隽县遗迹引人遐思,古泉陂市是史载湘鄂赣边界贸易的繁荣商栈。东南部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利工程星罗棋面,是崇阳主要产粮区之一,盛产稻谷、红薯、花生、芝麻、油菜籽、雷竹笋、茶叶等。西北部为主要林业区,马尾松、杉树和楠竹等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41%。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锑、大理石、石英石、钒、石灰石、河沙等。特产有茶叶、柑桔、雷竹、油菜、草莓等。主产以生产优质稻为龙头,素有“崇阳粮仓”和“粮米之乡”之美称。

  特色产业致富农民。以“一竹一稻”为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至2004年底,发展雷竹面积2400亩,发展优质稻面积3.5万亩(含复种),发展蔬菜面积4000亩,发展油菜1万亩。初步形成了雷竹、优质稻、蔬菜、油菜四大主导产业。科技兴农尉然成风,建成了洞口、蟹形、五港、白马、大堰树五大“双建双带”科技示范园区,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度。肖岭乡注重推广特色产业,共发展优质稻3.5万亩,优质稻产业在全县独树一帜,屡获殊荣。单产均在400公斤以上,亩平创收600余元。雷竹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全乡共有雷竹面积2400亩。其中受益面积900多亩,年产竹笋5万公斤,已成为乡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甘蔗、草莓、大棚蔬菜等新形产业正在全乡范围内蓬勃兴起。

  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引进外资启动了肖岭大桥的建设工程。该桥全长260米,总造价在360万元以上。投资200万元打造沿河道居民新区。

【铜钟乡】 地处崇阳县中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区。国土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37亩,其中水田面积11699亩。2003年合村并组后,原16个村、151个村民小组合并成现在的8个村、75个村民小组。全乡4255户、21706人。交通便利,距106国道仅3公里,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信息灵通,移动、联通网络、有线电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山青水秀,竹木葱葱,资源丰富,人杰地灵。高品位的石灰石储量居全县之最。丰富的煤资源正待采发,并且享有“生猪之乡、磨盘柿之乡、桑蚕之乡”之美誉。

  到2004年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乡级财政收入达到208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2515元。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授以“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农业结构调整有特色。始终坚持“发展—畜、巩固—竹、扩大—桑、壮大—特”的发展路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畜,充分发挥传统养猪业的优势,实行品种改良和规模养殖。实施“1188”富民工程,即以碧云牧业公司为龙头(一个龙头企业)推动全乡乃至全县的生猪发展(一个乡镇或县),每年新增养猪大户80户,实现年人均增收80元,到2004年底,全乡生猪饲养总量达6万元,其0栏5万头,全面推进三元杂交瘦肉猪的规模养殖。巩固—“竹”,围绕全县雷竹大产业,加强巩固和发展,发挥其经济效益。目前全乡雷竹面积达3000亩,有待于招商开发和深加工。全年可产楠竹50万支,是一份很具潜力的开发资源。扩大—“桑”,以应对“入世”为目的,以发展外向型出口产品为前提,以“湖北田园公司”为龙头企业发展桑蚕养殖业。余乡桑树面积已达5000亩,年产生茧500吨。壮大—“特”,逐步壮大铜钟几百年来形成的独具风味的“磨盘柿”特色产业。通过逐年替代老化树种,扩大种植面积,保持“磨盘柿”呈磨盘状,个大且味美的特色经久不老。

  民营经济发展有突破。始终按照“开发资源、完善机制、激活流通、培植大户”的工作思路,把握民营经济的主导地位,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

【港口乡】 位于崇阳县东南部,与鄂赣两省的通山、修水交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2公里,省级白霓至界上公路纵贯全乡24公里。国土面积248.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万,耕地面积2.1万亩。其中水田1.3万亩,旱地0.8万亩。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财政收入216.4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188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楠竹、煤炭、建材、优质稻等四大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各具特色,发展到1600户,产值7745万元。其中年产值300万元以上的楠竹系列制品厂4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木材加工厂26家,采石场4家,石灰窑36座,合法煤矿4家;优质稻产业呈现出规模效益,全乡种植优质稻10000亩;林特生产建基地18个,面积3000亩。

  城镇建设成绩斐然。港口、塘口两个小集镇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居住人口2100人,现有门店160个。小集镇水泥路面硬化1公里,两旁的下水道、花格板、人行道、路灯、广告灯箱等装饰一新,街道两旁绿化,固定专人保洁,实现了集镇的亮、绿、美。集镇具有教育大楼、港口中学、卫生门诊部、供电大楼、供销商场、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大楼、占地200平方米集贸市场、日供水量200吨的优质自来水厂。港口至塘口五公里之间的两个小集镇被鳞次栉比的楼房连成一线,形成了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纵贯全乡的白界公路已全部硬化,村级公路达到100多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0%;通信网络已覆盖全乡各个村组;农村医药卫生实现“一体化”管理。

  资源丰富。现有山林面积28万亩,楠竹蓄积量2000万支,国、乡、村、组、个体联办五个层次的林场56个,其中八一林场是全省最大的村级林场,受到国家林业部的表彰。山林秀丽、空气清新、风景如画,尤其以白界公路一线风景目不暇接。畈上的大泉洞;横提的木鱼洞、游家的朝阳庙、羞月洞、抢水崖,港口新河;小东港村的独烛照青天;塘口金太和、金华衮故居;大梅岭凉亭;还有港口河的东港漂流等,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还有正在发展的盆景业、木雕业,将把山里的特产推向市场,把美丽展现给山外世界。

  发展前景喜人。2004年,乡党委、乡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今年招商引资新上项目5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个。

【高枧乡】位于崇阳县南端,是鄂赣两省三县(崇阳、通城、修水)交界乡。全境东西窄,南北长,两条河流流经境内,汇入青山水库,是青山水库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之地。境内平均海拔300米,最高点大湖山海拔1239米,最低点石咀堤坳海拔120米。境内三条放射状公路通达崇阳、通城、修水三县,距崇阳县城68公里。全乡辖6个村,49个村民小组,2414户,11642人。国土面积8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0亩,有林面积6294公顷,小集镇井字街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0.21万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47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09万元,乡镇企业产值868万元。财政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是有名的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张体学、陈寿昌等率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1935年有名的高枧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高枧为鄂南抗战后方大本营。山高峰险,自然景观独特,有闻名遐尔的“夜合山”、“观音坐莲”、“双虎排牙”、“金线吊葫芦”、“倒临天烛”、“玉女含羞”、“印证石”等景点,栩栩如生,愈看愈神奇。有丰富的特产、矿产资源。境内盛产大豆、红苕、茶叶、花生、山茶油、野水竹笋干、野苦菜、蕨菜、猕猴桃、桂花蜜、百合、魔竽等绿色食品,茶油、豆腐,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历史悠久。境内矿藏丰富,有石煤、钨、金、磷、铀、砷、透闪石、大理石等,尤其是石煤、钨、铀资源丰富,品位高;水电资源较丰富,除现有中山电站外,尚可建中山一、三级水电站,且投资小受益快。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乡有1所初中、3所完小、2所初小、5个教学点,现有在编教师87人,有学生1645人,全乡适龄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普九”和危房改造,教育设施大为改善,中小学校改建教学楼房5400平方米,购置图书1.5万册,初中和完小配有实验室、阅览室。文化卫生事业飞速发展,接通县域有线电视光纤网,联网村5个,用户达960户。现有医疗机构8个。其中:乡级综合性卫生院1所,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村卫生室5个,医疗点1个。

更多资料
閺冨懏鐖堕幖婊呭偍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