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为宜都市、黄陂区、竹溪县、嘉鱼县、钟祥市、来凤县、南漳县、随县、大冶市、英山县 授牌“第一、二批荆楚文旅名县” |
宜都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全市辖8镇1乡1街道、2个管委会,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底户籍人口38.1万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800.06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3.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9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514元,26046元。宜都历……。 |
大江大湖大武汉,好山好水好黄陂。黄陂是武汉的北大门,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5万,分别约占全市的1/4、1/8,是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共辖19个街乡(场)、669个村(社区)。黄陂历史厚重、人文璀璨。距今3500多年的殷商盘龙城文化,被专家学者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木兰传统文化和“二程理学”文化是武汉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陂是红七军的诞生之地、新四……。 |
竹溪县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十堰市西南部,鄂西北的边陲。地处东经109°29-110°8,北纬31°32-32°22。东与本省竹山县相连,西与陕西省旬阳、平利、镇坪县接壤,南毗邻重庆市巫溪县,是湖北入渝、通陕之门户.县境南北长104公里,东西宽51公里,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全县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4%。最高海拔点葱坪主峰2740米,最低海拔马家河乡烂泥湾276……。 |
【位置面积】嘉鱼县位于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面积1018.4平方千米/1017平方千米/977平方千米【地形气候】嘉鱼地属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都在18-26米之间。东南部有鱼岳、大岩、牛头、蜀山等残丘39座,最高的大岩山为海拔243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河湖密布,较大湖泊有大岩湖、蜜泉湖、白湖、蜀湖、西梁湖、斧头湖等。【驻地邮编】县政府驻鱼岳镇。邮编:437200。行政区划代码:421221……。 |
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版土面积4488平方公里,居湖北省第三位,人口102.19万人,现辖17个乡镇、3个国营农牧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钟祥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科技、教育、文化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是江汉平原一颗璀璨的明珠。钟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 |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酉水上游,在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东径109°00′-109°27′,北纬29°06′-29°40′。东北与宣恩、咸丰县相连,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全境南北狭长,北半部东西稍宽,南半部东西偏窄,呈栎树叶形。面积1344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315000人。县人民政府驻翔凤镇。邮编:445700。代码:422827。区号:0718。拼音:LaifengX……。 |
南漳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樊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南漳县素有“金南漳”之称。“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蕴育的生态资源,为南漳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商品粮基地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 |
随县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79年,析随县城关镇及近郊,设立县级随州市。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县级随州市。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2000年,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 |
大冶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1994年大冶撤县建市,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5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总人口86.24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 |
英山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海拔1729.13米)。东北与安徽省的岳西、太湖、霍山、金寨四县毗邻,西南与湖北的罗田、浠水、蕲春三县接壤。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升故里,今为丝茶之乡、温泉名城、休闲胜地。全县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辖3乡8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1万人。 英山万山磅礴、控引江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鄂皖咽喉、江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