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颍上县润河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颍上县润河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润河镇建设街位于润河镇集镇,是润河镇商贸集中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该党支部出色地完成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认真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党员和群众广泛拥护。

润河镇中心街位于润河镇集镇,是润河镇商贸集中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该党支部出色地完成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认真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党员和群众广泛拥护。

润河镇顺河街位于润河镇集镇,是润河镇商贸集中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该党支部出色地完成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认真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党员和群众广泛拥护。

振兴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该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振兴村由原大郢、后地、后店三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截止2010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165户、500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999人,耕地面积2383亩;2010年该村收入总额3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6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749元。

陈楼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南高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该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陈楼村由原大王庄、陈楼、邓庄三村合并而成,辖25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375户、542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730人,耕地面积5660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7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2638元。

双洋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4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该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双洋村由原双洋、黄洋两村合并而成,辖15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068户、4337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807人,耕地面积4497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5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355元。

汪堂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东西两端高、中部低洼,地势较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汪堂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汪堂村由原汪堂、杨庙两村合并而成,辖21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250户、475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112人,耕地面积4962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6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1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909元。

六庄寺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南高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4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该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六庄寺村由原六庄寺、王桥、余岗三村合并而成,辖20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440户、51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528人,耕地面积6297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5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98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828元。

五里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西高东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五里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五里村由原五里、六里、后六三村合并而成,辖22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150户、412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685人,耕地面积4730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2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814元。

陶徐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中部高两端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陶徐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凌楼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南高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凌楼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凌楼村由原凌楼、汪洋两村合并而成,辖13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920户、403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407人,耕地面积3939亩;2010年该村收入总额4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9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2055元。

曹田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南高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曹田村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曹田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曹田村由原曹庄、田铺两村合并而成,辖23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422户、5316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970人,耕地面积5154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5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39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803元。

洪庄湖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南高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洪庄湖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洪庄湖村由原洪庄湖、刘岗两村合并而成,辖24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433户、52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360人,耕地面积4400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8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8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920元。

富坝村位于颍上西南部、黄淮平原南端,属沿淮地区,地形为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两端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6.5m左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最高气温41.5℃(1953年6月20日),历年最低气温-20.2℃(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889mm(1954年——2006年),平均蒸发量1605mm,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静风频率为11.6%,年平均风速2.8米/千米。

富坝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8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富坝村由原陶坝、坝北、邢元三村合并而成,辖26个村民组。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780户、699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533人,耕地面积6458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9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74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2456元。

沿河村位于润河镇西部,紧靠淮河和小运河,西与霍邱县隔河相望,北临南照镇,由原东井村、王台村、余台村合并而成,辖13个村民组。著名防汛抗洪放段南润段贯穿其间,是润河镇乃至颍上县历年防汛工作重点。截止2012年底,该村共计人口1753户、6935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131人,耕地面积2383亩;2012年该村收入总额9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2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2314元。

更多资料
闂佸搫鍟幊蹇涙偉閸洖绠规繝濠傛噹閸嬶拷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