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社区位于杨公镇政府驻地,成立于1991年9月份,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8个居民小组,住户1602户,常住人口1002户3505人,流动人口600户1218人,辖区有单位26家,其中学校2所,幼儿园1所,医院1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13个。个体商业网点90个,志愿者服务队伍2支40人。
社区党员总数为33名,其中妇女党员7名,流动党员8名,生活困难党员9名,社区党员队伍构成中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是部分党龄超过30年以上的老党员;年龄小、文化程度较高的党员多为社区干部党员和下派工作者党员。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杨公社区目前有工作人员7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1名,区下派到社区工作人员3名,社区党组织书记汤本兵,男,现年44周岁,高中文化程度,近两年分别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各种培训和学习,使党务知识有了很大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专职书记、社区主任每人每月900元,社区委员和下派工作人员每人每月720元,同时全体人员均参加了医疗、失业和养老三项保险,近年来有1位同志担任区-会代表;有3位同志担任镇人大代表;几年来有一位同志多次受到上级政府表彰,分别被省、市、区授予“先进个人”、“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同时立三等功一次。 |
因此地以前有一座叫杨公庙,故得名。原为杨公大队,属杨公公社,1983年为杨公村,属杨公乡,1991年属杨公镇。 杨公村在杨公镇最东端,南与曹庵镇搭界,全村共有13个村民组,村民2724人,耕地面积4100亩,全村共有正式党员53人,农作物种植在90%以上,农用机械占95%以上。村内有养鸡大户1家、草莓种植大户5家、精米厂2家。 |
谢家集区杨公镇桃元村位于杨公镇最西端,西与孤堆乡搭界,全村共有17个自然村庄,村民3426人,耕地面积4324亩,全村共有正式党员86人。农作物种植在90%以上,农用机械占95%以上。草莓、瓜果种植面积450亩以上,村内有村民自办空心砖厂7家、楼板厂1家、涵管厂2家、养鸡厂3家。 |
因其早先有庙,陈姓村民聚居,故得名。原属陈庙大队,属杨公公社,1983年为陈庙村,属杨公乡,1991年属杨公镇。 陈庙村位于杨公镇最北端,北与三和乡搭界,全村共有13个村民组,村民2277人,耕地面积2975亩,全村共有正式党员39人,预备党员2人。农作物种植在90%以上,农用机械占95%以上。草莓、瓜果种植面积上千亩以上。 |
因瓦房分为前瓦和后瓦,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故得名。原为前瓦大队,隶属于杨公公社,1983年公社改为乡建制,前瓦大队改为前瓦村,隶属于杨公乡,1991年镇建制,杨公乡改为杨公镇,前瓦村隶属于杨公镇至今。 前瓦村位于杨公镇中部,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村民1445人,耕地面积2613亩,全村共有正式党员24人,农作物种植在90%以上,农用机械占95%以上。 |
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汤王村位于杨孙公路中段,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52人,有党员48名,耕地面积4729亩。0六大代表王培武、革命烈士王影怀均出生于该村,在2012年淮南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中,汤王村被确定为红色革命村,列入南北红色旅游文化休闲线路。
近年来,汤王村农业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建立了千亩水稻示范种植基地,组建了全区首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
2010年建成了集村级办公、标准化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和人口学校四位一体的综合办公楼。2012年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对染房村民组实施了改建,改建后的染房村民组环境美观,村庄靓丽,已成为全区美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示范村。
|
朱集村地处瓦埠湖东岸,全村共有986户,村民3702人,耕地面积3325亩,属人多地少,全村共有正式党员71人,设一个总支部,2个支部,5个党小组。通便捷,水陆衔接,杨(公)孙(庙)公路穿村而过,朱集至杨祠和朱集至杨郢两条砼路东西相接,黄圩与杨郢两个水运码头,直接衔接砼路,交通营运十分便捷。2003年随着国家“移民建镇”项目的实施,216户移民入住朱集,致朱集人气大增,目前,全村总定居人口近7000人,人气旺势势必带动经济发展。 |
因有许郢庙和南洼庙,故得名双庙,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故得名双庙村村委员会。原为双庙大队,属于杨公公社,1983年改为双庙村,隶属于杨公乡,1991年镇建制,杨公乡改为杨公镇,后双庙村与金庄村合并为双庙村,隶属于杨公镇至今。 双庙村位于杨公镇最南端,东与史院乡搭界,南与孙庙乡搭界,全村共有660户,有22个村民小组,村民2600人,耕地面积4100亩,全村共有正式党员48人,其中有水泥路1条,砂石路1条,村办电站1处,自办电站2个,灌溉面积达4000亩,基本上得到旱涝保收。 |
因胡姓居民聚居于此,且地势较高,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故得名。1980年为胡岗大队,隶属于朱集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建制,胡岗大队改为胡岗村,隶属于朱集乡,1992年拆区并乡,朱集乡并入杨公镇,胡岗村隶属于杨公镇至今。 杨公镇西南端,南与孙庙乡接壤,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2080人,30名党员,耕地面积3447亩,农作物种植在90%以上,大型农用机械40余台套,农业机械化已达到100%,村内有养鹌鹑大户1家、草莓种植大户2家、养蜂2家、浅水藕种植400余亩、民营服装厂1家。 |
黄圩村地处瓦埠湖东岸,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岗坡湖冲结合,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大豆、油料等。朱集电灌站一东干渠自北由南掠村东而过,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属于一级提水。因毗邻瓦埠湖,水产养殖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全村497户村民,人口2170人,耕地面积4230亩,人均占有耕地1.86亩,人均纯收入5100元,村民除农业基本收入外,外出务工所得占收入的大部分。 |
因其杨姓村民居多,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故得名。原为赵嘴大队,隶属于朱集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建制,赵嘴大队改为赵嘴村,隶属于朱集乡,后赵嘴村更名为杨郢村,1992年拆区并乡,朱集乡并入杨公镇,杨郢村隶属于杨公镇至今。 杨郢村位于杨公镇西南部,瓦埠湖畔,现有15个村民组, 546户,2460人, 党员30人,其中30户为特困家庭,五保户53家,耕地面积4450亩,现有部分群众已移民到朱集村、黄圩村两个移民点居住。
|
大桥村位于杨公镇以南,现有村民组12个,耕地面积3366亩,总人口2190人,其中党员32人,50岁以下12人,50岁以上20人,村民主要收入是外出务工和农作物种植,人均收入约2430元,现村委员委员3人,党支委3人,年龄偏大,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发展较慢,村各项工作比较滞后,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以传统水稻、小麦种植模式,农民收入较低。 |
因杨姓村民居多,且原有一祠堂,故得名。1954年成立杨祠大队,属朱集公社,1983年为杨祠村,属朱集乡,1992年随朱集乡并入杨公镇。 杨祠村位于杨公镇最东端,南与史院乡搭界,全村共有18个自然村庄,26个村民小组,村民3180人,耕地面积5100亩,农作物种植在90%以上,农用机械占95%以上,村内有养鸡大户1家、养猪大户3家、草莓种植大户2家。
|